在國際援助的版圖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曾是一盞明燈,照亮無數深陷貧困、疾病與戰火的生命。然而,這座由甘迺迪總統於1961年建立的六十年人道主義堡壘,在2021年1月19日迎來獨立運作的最後一天——隨著川普政府將其併入國務院,並更名為「美國優先」援助計劃,一個時代就此終結。這場被歐巴馬稱為「巨大錯誤」的裁撤,不僅引發兩黨前總統罕見同聲譴責,更讓搖滾巨星波諾在誦讀悼詩時數度哽咽,背後牽動的,是國際發展援助體系中難以量化的價值崩解。
當天超過千名USAID員工透過視訊參與這場「非正式告別式」,現場氣氛被《美聯社》形容為「憤怒與淚水交織」。歐巴馬在預錄影片中直指裁撤本質:「這不僅是悲劇,更是國家戰略的倒退。」他列舉該機構如何將受援國轉化為美國貿易夥伴——非洲手機通訊普及率從2000年3%躍升至2019年46%,背後正是USAID推動的基礎建設投資。這種「以發展換市場」的軟實力策略,曾被哈佛商學院列為「後冷戰時代最成功的地緣經濟投資」。然而川普政府堅持將每年300億美元援助預算砍半,國務院聲明強調「每分稅金都須服務美國優先」,卻未說明如何彌補全球疫苗配送網絡(COVAX)中USAID原負責的41%份額。
小布希的發言則聚焦公共衛生領域的斷鏈危機。他創立的「總統防治愛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透過USAID在15國建立抗病毒藥物供應鏈,如今因行政程序變更,奈及利亞已有12萬患者面臨斷藥風險。前利比里亞總統瑟利夫現身說法時,展示1996年內戰期間USAID在蒙羅維亞難民營派發的玉米粉包裝袋,「當饑餓的孩童學會辨認包裝上的鷹徽,他們記住的是美國的良心。」這種具象的國家形象建構,或許正是川普政府低估的「無形資產」。波諾的詩句「當你們被稱作騙子時,其實代表著我們最良善的一面」,恰成對「詐欺論」最銳利的反諷。
從制度設計層面觀察,USAID的消逝反映當代全球治理的悖論。該機構「獨立運作但與國務院協調」的雙軌制,原意在保持援助專業性同時兼顧外交利益。據布魯金斯學會統計,其2019年在南蘇丹的衝突調解成功率比聯合國機構高出27%,關鍵在於發展專員能脫離外交辭令,直接與部落長老商談水井建設。如今改隸國務院後,項目審批需經「美國優先」政治審查,葉門糧食援助已因「恐被胡塞武裝挪用」遭凍結。這種將人道主義過度安全化的傾向,連五角大廈2020年報告都警告「可能加劇衝突地區反美情緒」。
值得玩味的是,裁撤行動主要推手除川普外,竟是科技巨擘馬斯克。這位特斯拉執行長2018年起多次指控USAID「系統性腐敗」,卻未提出具體證據。細究其太空公司SpaceX在USAID終止氣象衛星合作後的得標紀錄,不難嗅出商業利益的氣息。這種「以商業邏輯解構多邊主義」的思維,正在侵蝕二戰後建立的國際規則體系。當德國發展研究院院長丹妮拉·穆勒-克萊納特指出「全球貧窮人口將因USAID消失增加1.2億」,她擔憂的不僅是援助缺口,更是「強權即正義」的危險信號。
在USAID總部大樓熄燈之際,前員工們在走廊貼滿柬埔寨排雷員、獅子山助產士的感謝信。這些泛黃紙張見證的,或許正是國際關係中最質樸的真理:當一國願意蹲下身來傾聽世界的哭泣,它收穫的將不僅是利益,還有歷史天平上難以動搖的分量。正如波諾詩中未盡的提問:「當最後一袋糧食不再印著星條旗,我們該用什麼向世界解釋美國的靈魂?」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後疫情時代的全球領導力競賽中,誰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