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拉加薩」逼近香港:一场與時間賽跑的防災總動員
當香港天文台在2025年9月21日中午12時20分掛起一號戒備信號時,這座城市的防災機器已悄然全速運轉。超級颱風「拉加薩」(Ragasa,菲律賓語意為「快速移動」)正以每小時220公里的風速迫近,其環流範圍之廣、移動速度之快,讓氣象專家聯想起2017年天鴿與2018年山竹帶來的災難性破壞。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當日緊急召開極端天氣應對指導委員會會議,這場跨部門協調的防災行動,堪稱香港近年來最全面的颱風應對範本。
從氣象數據來看,「拉加薩」的威脅具有多重疊加性。天文台預測其登陸時強度將達超強颱風等級,週三(9月24日)離岸及高地風力可能達颶風程度,伴隨狂雷暴雨,沿海地區風暴潮水位恐逼近天鴿與山竹時期的歷史高位。這種「強風+暴雨+風暴潮」的複合型災害模式,正是現代城市防災體系最棘手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當局特別強調「拉加薩」環流「廣泛」(extensive)的特性——這意味著其影響不會僅限於颱風中心經過區域,全港都可能面臨長時間的極端天氣衝擊。
面對如此嚴峻形勢,香港政府啟動了立體化防災網絡。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EMSC)提前部署,將在八號風球懸掛時全面激活,透過「共同運作圖像」系統整合各部門實時數據。這種數位化指揮平台曾在山竹襲港期間首度應用,如今已升級為能同步分析風力、雨量、交通、電力等多元數據的智能中樞。消防處、警隊、民安隊等應急隊伍的待命人數較平日增加三成,其中20支新增的防洪快速反應隊專門配備了抽水機器人,這種能深入窄巷作業的設備是吸取了2023年黑雨期間荃灣地下停車場淹水教訓後的採購成果。
在基礎設施防護層面,發展局的部署體現了「預防性治理」思維。渠務署完成全港240個易淤塞黑點的巡查,並在低窪地區儲備雙倍常規數量的沙包。值得關注的是當局對「風暴潮+天文大潮」疊加效應的應對——大澳、鯉魚門等沿海社區不僅設置防水板,更首度試行智能預警系統,透過物聯網感測器監測潮位變化,數據直接聯通區議會和關愛隊的通報網絡。這種將高科技與社區組織結合的模式,反映出極端天氣常態化下的防災理念轉變。
交通應變機制則展現出「動態調適」特徵。運輸署的緊急交通協調中心(ETCC)24小時監控路況,與港鐵、巴士公司建立「預警性班次調整」機制。有別於過往被動停駛的做法,此次特別預留30輛後備巴士,在颱風眼過境的短暫平靜期執行點對點疏導任務。這種「碎片化營運」策略源自日本颱風應對經驗,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維持城市運轉。
教育與勞工政策的彈性安排亦值得玩味。教育局罕見地提前48小時預告停課決策流程,讓家長有充足時間調整安排;勞工處則明確要求企業制定「遠端工作+危險津貼」的複合方案,特別是對戶外工作者,建議採用「颱風時數銀行」制度,將停工時間折算為帶薪休假。這些人性化措施背後,是對極端天氣下社會脆弱群體的精準關注。
然而,這場防災總動員仍暴露系統性短板。樹木管理雖已完成高風險區域巡查,但全港60萬棵登記樹木中仍有近三成未納入智能監測系統;私人屋苑的防風準備僅靠勸喻指引,缺乏強制力。更關鍵的是,天文台預警中提到「拉加薩」可能引發「較大量樹木倒塌」,這直指香港城市綠化與防災的矛盾——據土木工程拓展署數據,2024年颱風季倒樹事故中,70%發生在樹齡超過30年的南洋杉群落,這些殖民時期栽種的景觀樹種根系淺、抗風力差,卻因文化保護價值難以全面更替。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觀察,「拉加薩」應對中出現的「預警疲勞」現象同樣發人深省。當政府透過18個官方渠道同時推送防災資訊時,部分市民反而因信息過載而降低戒備。有社區工作者反映,鯉魚門漁民對撤離指令的配合度較山竹時期下降15%,這種「災難記憶衰減」曲線提示我們:城市防災不僅是硬件升級,更需要建立持續的風險溝通機制。
回顧香港百年颱風應對史,從1962年溫黛颱風後首設風球制度,到2008年引入風暴潮預警,再到今天「拉加薩」應對中展現的智能防災體系,這座城市始終在災難中進化。當氣候變遷使「百年一遇」災害變成「五年一遇」的當下,香港的經驗提醒我們:真正的防災韌性不在於對抗自然,而在於如何讓城市機體學會與不確定性共存。正如天文台長在記者會所言:「颱風路徑預測仍有300公里誤差範圍,但我們的準備工作必須精確到每一條排水溝。」這種對未知保持敬畏,對細節極致追求的態度,或許才是這座城市面對氣候危機最珍貴的資產。
在現代數位行銷領域,google搜尋廣告已成為企業獲取潛在客戶的重要渠道。如同香港政府運用智能系統預測颱風路徑,SEM搜尋廣告也需要精準的關鍵字研究來鎖定目標受眾。透過Google SEM平台,廣告主可以建立高度定向的廣告著陸頁製作策略,確保訊息能準確傳達給有需求的用戶。最後,完善的廣告報告分析能幫助企業持續優化投放效益,就像香港不斷改進的防災系統一樣,在每次實戰中累積寶貴經驗。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