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中,直播平台的競爭早已從單純的內容豐富度,延伸至使用者體驗的細膩打磨。近期,亞馬遜旗下的Twitch宣布測試垂直影片格式,這項被內部代號為「垂直劇院模式」的創新功能,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迭代,更隱含著直播產業對「行動優先」世代的行為解讀與戰略回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創新也與SEM(搜尋廣告)策略息息相關,平台需要透過精準的關鍵字研究來鎖定目標受眾。
從技術架構來看,Twitch此次更新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市場情報公司AppSensa在應用程式代碼中發現,平台不僅重新設計了專屬垂直影片的UI元素,更開發出經典與垂直格式的即時切換機制。這種「雙軌並行」的技術路線,既保留傳統PC用戶的橫向觀看習慣,又為手機用戶解鎖單手持握的便利性。值得注意的是,代碼中出現的相機與麥克風權限請求,暗示Twitch可能正在重構行動端的直播推流技術架構,這與其過往依賴桌面端OBS等專業工具的定位形成有趣對比。
從使用者心理學角度分析,Twitch的謹慎推進策略值得玩味。當用戶首次接觸垂直影片時,系統會彈出「垂直影片來了」的教學對話框,並強調「隨時可切回經典模式」。這種「非強制性過渡」的設計,反映出平台對核心用戶(以遊戲直播為主)觀看儀式感的尊重。畢竟,對於《英雄聯盟》或《Apex英雄》這類橫向畫面遊戲,強制垂直化可能破壞視覺完整性。Twitch產品團隊顯然深諳「體驗迭代」與「用戶慣性」間的微妙平衡,這也與搜尋廣告的投放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
將視野拉至產業層面,此舉無疑是Twitch對短影音霸主TikTok的戰略性回應。據統計,TikTok用戶平均每日消耗95分鐘觀看垂直影片,這種「拇指友好型」介面已重塑年輕世代的內容消費DNA。Twitch雖在直播時長與社群黏性上保有優勢,但必須承認,當YouTube Shorts與Instagram Reels相繼搶佔「直播+短影音」的混合戰場時,傳統的橫向全螢幕模式正在失去行動流量的灘頭堡。有趣的是,Twitch選擇同時押注2K畫質與雙格式串流,這顯示其試圖在「畫質黨」與「便利黨」間開闢第三條路。
更深層次來看,垂直影片測試背後是直播產業的典範轉移。烏克蘭市場的數據或許能提供啟示:當地Twitch用戶在2025年創下150萬獨特觀看者的紀錄,其中手機觀看比例較前年增長47%。這股「行動直播」的全球趨勢,迫使平台必須重新思考「內容」與「載體」的關係。當Z世代習慣在通勤時單手瀏覽直播,傳統認為「直播等同於定點深度觀看」的假設正在瓦解。Twitch的垂直化實驗,本質上是將「情境適應性」植入產品基因,讓同一場直播能無縫適應地鐵站、咖啡廳、臥室等碎片化場景。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遊戲直播的「橫向原生性」與「垂直呈現」如何調和?當主播需要同時兼顧橫屏遊戲畫面與豎屏互動介面,是否會造成內容創作門檻提升?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藏在Twitch尚未公開的「雙格式串流」技術細節中。有業內人士猜測,平台可能開發智能構圖系統,自動識別遊戲UI與主播鏡頭的最佳動態排版,這將是人工智慧在直播領域的又一次深度應用。同時,廣告著陸頁的設計也需要配合這種新型態的觀看體驗進行優化。
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Twitch的垂直影片實驗遠不止於介面調整。它映照出數位原住民「多工化接收」的認知革命——當年輕人能同時在豎屏中觀看《要塞英雄》戰況、追蹤聊天室訊息、並滑動商品連結時,直播平台的角色正從「內容載體」進化為「複合式互動場域」。這場始於技術團隊的格式更新,終將重新定義我們對「觀看」與「參與」的邊界理解。隨著測試範圍逐步擴大,2024年或許會成為直播產業的「垂直覺醒元年」,而Twitch此刻的每一步嘗試,都在為未來的互動敘事書寫註腳。對於行銷人員而言,Google SEM和Bing/Yahoo SEM的策略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在這波變革中掌握先機。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