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娛樂產業中,偶像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早已超越了傳統的舞台表演,轉而成為一種全方位的情感連結與文化現象。近期韓國女團TWICE在台灣引發的熱潮,正是這種現象的絕佳體現。從演唱會門票秒殺、成員周子瑜的即時直播互動,到信義區的巨型廣告打卡熱潮,甚至粉絲前往龍山寺祈求搶票順利,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勾勒出當代追星文化的多元面貌與深層情感需求。在這個數位行銷時代,SEM策略已成為娛樂產業不可或缺的推廣工具,幫助藝人更精準地觸及目標受眾。
TWICE高雄演唱會的門票開賣即秒殺,不僅反映了團體在台灣的高人氣,更凸顯了粉絲對於現場體驗的渴望。在數位化時代,現場演唱會反而成為稀缺資源,粉絲們不惜動用各種手段——從信用卡優先購票到祈求神明保佑——只為獲得一席之地。這種現象背後,是粉絲對於「共同體感」的追求:在演唱會現場與偶像、與其他粉絲共同創造的集體記憶,是串流平台無法替代的情感體驗。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粉絲是透過搜尋廣告得知演唱會訊息,這顯示了精準投放的重要性。
台北信義區的TWICE巨型廣告,則將追星文化從虛擬與演出場館,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間。粉絲們不滿足於在社交媒體上按讚分享,而是親自前往廣告地點打卡,將追星行為實體化、儀式化。這種「朝聖」行為,既是對偶像的支持,也是粉絲自我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透過在特定地標的打卡行為,宣告自己作為「ONCE」(TWICE粉絲名稱)的歸屬感。從行銷角度來看,這類實體廣告的Google商家檔案管理至關重要,能有效提升在地曝光度。
而粉絲前往龍山寺祈求搶票順利,則將追星文化與在地民俗信仰巧妙結合。供桌上擺放的演唱會座位圖與成員小卡,取代了傳統的鮮花素果;擲筊聲中寄託的,是對現代科技(售票系統)無法完全掌控下的焦慮與期盼。這種「神明開外掛」的行為,既幽默又真切地反映了粉絲在搶票大戰中的無助感,也展現了台灣文化中宗教與日常生活的高度融合性——連月老都能被「重新定義」為搶票守護神。在行銷層面,這類現象值得進行關鍵字研究,以了解粉絲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與此同時,TWICE在日本與冬甩店的聯名合作,則展現了偶像經濟的另一面向。以新專輯《ENEMY》為靈感設計的限定冬甩,將音樂概念轉化為可食用的流行文化符號。這種跨界合作不僅拓展了偶像的商業價值,更讓粉絲能透過消費行為(購買、品嚐特定口味的冬甩)來「內化」偶像的藝術表達。而部分收益捐贈慈善機構的安排,則為追星行為賦予了社會公益的正面意義,符合當代年輕人對「意義消費」的追求。這類合作活動的廣告著陸頁設計往往決定了轉換率的高低。
值得關注的是,TWICE現象並非孤例。同期公布的亞洲明星盛典(AAA)卡司——如IU與朴寶劍將來台出席——預示著韓流在台灣的持續影響力。這些文化現象共同構成了一幅動態圖景:當代追星已從單純的娛樂行為,演變為融合情感需求、身份認同、消費實踐甚至民俗信仰的複雜文化系統。粉絲們在其中既是參與者也是共創者,他們的行為不斷重新定義著「追星」的邊界與可能性。透過廣告報告分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掌握這些文化現象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影響。
在這個注意力經濟時代,TWICE及其粉絲共同演繹的,是一場關於歸屬感、自我表達與集體狂歡的當代文化劇碼。從高雄世運主場館到龍山寺的供桌,從信義區的廣告牆到日本的限定冬甩,這些看似分散的點,實則由粉絲的情感與行動串聯成網。而這張網,正悄然重塑著我們對流行文化影響力的理解——它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傳播,而是偶像與粉絲、商業與信仰、全球與在地之間持續對話的動態過程。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搶不到票,粉絲們仍能從子瑜的直播或一塊限定冬甩中找到慰藉:在追星的宇宙裡,每個微小互動都能成為閃耀的星辰,照亮屬於這個時代的集體情感圖譜。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