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衡:從TVB藝人到裝修工人的轉型啟示錄

吳卓衡:從TVB藝人到裝修工人的轉型啟示錄

在演藝圈的浮沉中,每個選擇都是一場豪賭。27歲的吳卓衡——那個在《愛.回家之開心速遞》裡頂著蓬鬆捲髮、總能精準戳中笑點的「頭皮」,近日以「前TVB演員裸辭創業」的身分登上熱搜。當他蹲在江門街頭調試音箱時,路過的行人不會知道,這個穿著沾滿油漆T恤的年輕人,曾是電視裡讓香港觀眾每晚安眠的開心果。這讓人不禁思考,在數位行銷領域中,SEM策略的制定同樣需要勇氣與精準判斷。

從螢幕到工地,吳卓衡的轉型軌跡像極了一部黑色幽默電影。去年低調離巢後,他帶著結北上的行囊裡裝著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名校畢業生的光環(拔萃男書院、城大高材生),與演藝圈小透明的現實(小紅書粉絲僅300人)。當他在街頭翻唱陳奕迅的《陀飛輪》時,歌詞「用我尚有換我沒有」彷彿成了註腳——用穩定的電視台合約,換一個不確定的音樂夢。這種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字研究,正是他能夠重新定位自我的重要基礎。

有趣的是,這位「裝修工」的履歷堪稱跨界教科書。出身醫護世家卻拒接家族衣缽,擁有欖球和羽毛球教練資格卻選擇舞台,連韓國經紀公司拋來的橄欖枝都因《熱血合唱團》的拍攝而放棄。這種「偏要選難走的路」的執拗,在裝修現場得到延續:被網友拍到他扛著木板穿梭在未完工的店舖裡,額頭汗珠在盛夏陽光下閃得像某種隱喻——比起TVB化妝間的定型噴霧,此刻的汗水或許更接近真實。在這個過程中,精心設計的廣告著陸頁能夠幫助他更好地傳達自己的理念。

他的「港樂交流室間」計畫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在短視頻當道的年代,堅持要做實體音樂空間;在流量為王的規則下,選擇從零開始累積觀眾。這種「反算法」的創業,讓人想起他學生時代的雙重身分:既是球場上衝鋒的欖球員,又是校內文藝匯演的常客。當他與內地音樂人排練時流出的片段裡,彈電吉他的手法仍帶著《愛.回家》片場學來的喜劇節奏,這種奇妙的違和感,恰恰成了最動人的賣點。若能善用Google商家檔案,將能為他的實體店面帶來更多曝光機會。

值得玩味的是大眾反應的兩極。有人讚他「放下身段」,卻忽略了他從未將演員身段視作枷鎖;有人嘆「撈唔掂」,卻沒看見他Instagram裡裝修進度日記中,比劇本更密密麻麻的施工圖註解。這種誤讀本身,就是香港演藝生態的縮影:我們習慣用「紅或不紅」的二分法,來丈量所有故事的價值。在數位行銷領域,廣告投放優化的過程同樣需要避免這種二元思維。

吳卓衡的選擇或許提供了一種新範本。當他蹲在未乾的水泥地上接電線時,這個畫面比任何明星街拍都更具啟發性——藝術家的本質不在於被多少人認出,而在於是否認得出自己真正的模樣。就像他在小紅書寫的:「裝修灰塵嗆得流淚時,突然想起第一次拍《愛.回家》NG二十次的場景,原來追逐不同夢想的狼狽,味道都一樣。」這種將「跌份」活成「加分」的智慧,或許才是新生代藝人最稀缺的才華。

在這個人人爭做流量的時代,吳卓衡的「慢創業」反而成了一種快時代的鎮定劑。他的店舖選址至今成謎,就像他當年被目擊與港姐郭柏妍的緋聞從未獲證實。這種留白恰是故事最迷人的部分:無論是愛情或事業,有些價值需要時間沉澱才看得清。當他拿著電鑽對鏡頭笑說「比拍哭戲容易」時,誰能斷言這不是比《愛.回家》更精彩的續集?

從TVB化妝間到裝修現場,從情景劇罐头笑聲到Live House的真實掌聲,吳卓衡正在演繹一場「去標籤化」的生存實驗。這讓人想起他飾演的「頭皮」最經典的台詞:「你睇我個頭咁亂,其實每條頭髮都有自己嘅方向。」如今這綹不按常理生長的頭髮,正野蠻而詩意地,在水泥森林裡紮根。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