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經濟學的陷阱:川普預算案為何註定失敗?

民粹主義經濟學的陷阱:川普預算案為何註定失敗?

在當今全球經濟格局中,美國的財政政策動向始終牽動著國際市場的神經。近期,美國前總統川普提出的「Big, Beautiful Bill」預算案引發廣泛討論,這項被經濟學者稱為「註定失敗的賭注」的提案,不僅暴露了美國財政結構的深層矛盾,更折射出全球經濟治理中「民粹主義經濟學」的危險傾向。

從本質上分析,這項預算案的核心矛盾在於其試圖同時實現兩個相互牴觸的目標:通過大規模減稅刺激經濟,又期望透過關稅壁壘增加財政收入。聖保羅FAAP經濟學院教授Vinícius Rodrigues Vieira尖銳指出,這種「魔術方程式」根本違反基本財政紀律——根據最新版本草案,企業稅率將從現行水平驟降至21%,而聯邦債務卻將在未來十年新增3兆美元。這種「減稅—舉債」的惡性循環,恰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試圖擺脫的財政陷阱。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分配正義的缺失。耶魯預算實驗室的量化研究顯示,這項法案將形成明顯的「劫貧濟富」效應:收入最低的20%人群每年將損失700美元收入,相當於其總收入的2.9%;而頂層20%卻可獲得5,700美元收益。這種傾斜源於兩大關鍵設計:首先是社會福利體系的削減,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將縮減覆蓋範圍,影響8,000萬低收入者的醫療保障;其次是2017年減稅政策的延續,使資本利得稅與遺產稅的優惠持續向富裕階層傾斜。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評估更為嚴峻——底層10%民眾年均損失將達1,600美元,而頂層10%獲利高達12,000美元。

這種政策選擇背後,反映的是民粹主義政治邏輯對經濟理性的侵蝕。川普團隊的戰略設計師們顯然在進行危險的政治演算:以強硬移民政策換取藍領階層支持,同時用減稅鞏固企業界基本盤。但這種「雙面討好」存在致命缺陷——農村地區的低收入選民既是反移民政策的擁躉,同時也是社會福利的主要受益者。當醫療補助與糧食券(SNAP)的削減直接衝擊其生計時,政治忠誠度必然出現裂痕。這正是Vieira教授所言「川普不僅賭上聯邦預算,更押注其政治敘事根基」的深意。

從全球視野看,此案更預示著國際經濟秩序的潛在風險。為彌補減稅造成的財政缺口,法案配套的「關稅戰」升級計劃將打破現有國際貿易框架。根據條款,若其他國家未在7月9日前達成新貿易協定,美國將單方面提高關稅。這種「財政赤字—貿易保護」的連鎖反應,可能引發新一輪全球貿易摩擦,使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雪上加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案中由伊隆·馬斯克主導的「政府效率部門」(Doge)已裁撤大量公務崗位,這種「小政府」實驗若與貿易保護主義疊加,將加劇全球供應鏈的動盪。

在經濟理論層面,此案顛覆了傳統財政政策的時序邏輯。正常情況下,經濟刺激政策應在衰退期實施,而在復甦期轉向財政整頓。但當前美國失業率維持在3.7%的低位,通脹壓力尚未完全緩解,此時推出大規模赤字預算,無異於在經濟過熱時火上澆油。聯準會前主席鮑爾對此的謹慎態度被川普公開指責為「行動遲緩」,這種政治干預貨幣政策的行為,將進一步削弱市場對美國經濟治理的信心。

歷史總在押韻——1980年代雷根經濟學的「減稅—赤字」循環曾使美國國債佔GDP比率從26%飆升至41%,而當前法案預計將使該比率從122%突破150%。不同的是,雷根時代美國享有冷戰紅利與嬰兒潮人口優勢,而今天的老齡化社會與碎片化國際環境,已無法承受如此巨額的債務積累。更諷刺的是,共和黨傳統強調的財政保守主義,在此案中完全讓位於短期的政治算計。

對新興經濟體而言,這部法案猶如懸頂之劍。若美元因財政惡化而貶值,各國外匯儲備將面臨重估風險;若聯準會被迫維持高利率以穩定資本流動,又將加劇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壓力。這種「美國財政病」的外溢效應,可能使全球經濟治理陷入更深的「金德爾伯格陷阱」——當最大經濟體放棄公共產品供給責任時,誰來填補制度真空?

回歸基本面,健康的財政政策應恪守三大鐵律:可持續的債務路徑、公平的分配機制、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Big, Beautiful Bill」在這三方面全軍覆沒,其本質是將經濟治理降格為政治表演。當一國決策者熱衷於製造「美麗」的數據幻象,而非解決結構性矛盾時,其經濟奇蹟的泡沫終將破滅——這或許是這部法案給全球經濟最深刻的啟示。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