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平台已成為政治人物與支持者直接對話的重要渠道。然而,當這些平台被用來散播未經證實的指控時,其影響力可能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近期,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其創立的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再次引發了關於政治言論責任與事實查核的廣泛討論。
特朗普在10月12日凌晨於Truth Social上發文,聲稱「拜登的FBI」在2021年1月6日的國會暴動中安排了274名特工混入人群。這一指控不僅與事實相悖,更忽略了當時特朗普本人仍是總統的事實。根據美國司法部監察長辦公室於2024年12月發布的報告,並未發現任何證據顯示FBI有臥底人員參與當天的抗議活動。報告指出,雖然有26名FBI的線人獨立參加了1月6日的活動,但其中僅有3人被指派報告可能的國內恐怖分子,且僅有4名線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進入國會大廈。特朗普所提到的274名特工,實際上是指FBI在暴動開始後派往國會大廈應對危機的人員,而非混入人群的臥底。
這一事件不僅凸顯了政治人物在社交媒體上發言的影響力,也反映了後真相時代中,事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特朗普的指控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長期以來關於1月6日事件陰謀論的延續。這些陰謀論聲稱暴動是由政府策劃的,儘管多項調查和報告已駁斥了這些說法。然而,這些未經證實的指控仍在支持者中廣泛傳播,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對立與分裂。
更令人擔憂的是,特朗普的言論似乎是在煽動其支持者採取行動。他在貼文中寫道:「如果這是真的(確實如此),很多好人應該得到大大的道歉。這是個騙局——做點什麼吧!!!」這種模糊的呼籲,加上他過往對支持者的煽動性言論,讓人不禁聯想到1月6日暴動前的類似情境。當時,特朗普在集會上告訴支持者「我們要拚命戰鬥」,隨後便發生了致命的暴動事件。
此外,特朗普的貼文也暴露了他對權力轉移過程的誤解或刻意忽略。1月6日暴動發生時,特朗普仍是總統,而拜登直到1月20日才正式就職。將暴動歸咎於「拜登的FBI」不僅在時間線上站不住腳,也顯示了政治人物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台來扭曲事實,以達到政治目的。
Truth Social作為特朗普的個人平台,其設計初衷是為了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空間,但實際上卻成為了一個未經事實查核的言論溫床。這種現象不僅在美國,在全球範圍內也日益普遍。政治人物透過社交媒體直接與支持者溝通,繞過傳統媒體的監督,使得虛假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且難以遏制。
1月6日暴動的後果是嚴重的。事件導致多人死亡,包括一名試圖接近立法者的示威者被槍殺,一名國會警察在暴動後因中風去世,另有四名警察在此後自殺。超過150名警察受傷,其中許多人傷勢嚴重且永久性殘疾。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過1,400人因與暴動相關的罪行被捕,其中超過1,000人被判刑。然而,特朗普在2025年1月開始第二任期後,赦免了14名因暴動被判刑的人,並對超過1,200名與暴動有關的定罪者給予了完全赦免。
這一連串的事件不僅是美國政治史上的黑暗篇章,也為全球民主國家敲響了警鐘。社交媒體平台在政治溝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但其缺乏監管的特性也使其成為虛假信息和陰謀論的傳播工具。如何在保障言論自由的同時,防止平台被用來煽動暴力或散播虛假信息,已成為當代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的言論,不僅是對事實的扭曲,更是對民主制度的挑戰。當政治人物可以毫無顧忌地利用社交媒體平台來誤導公眾時,民主社會的基石——理性對話與事實基礎——將受到嚴重侵蝕。這不僅是美國的問題,也是全球所有民主國家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作為媒體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堅守事實,為公眾提供準確且全面的信息。唯有如此,才能在虛假信息的洪流中,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視角,幫助他們做出理性的判斷。Truth Social的現象提醒我們,新聞媒體的監督角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真相,捍衛民主價值,這不僅是職業道德的體現,更是對社會的責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