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執法者們》看宣萱與吳啟華的演藝人生:選擇、堅持與自我突破
在香港演藝圈的長河中,宣萱與吳啟華無疑是兩顆璀璨的明星。他們近日為劇集《執法者們》宣傳時的一席談話,不僅透露了這部作品的看點,更折射出兩位資深演員對職業生涯的深刻思考。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娛樂產業中,他們的選擇與堅持,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演藝人生的多維面相。
宣萱在活動中直言「去到咁嘅年紀梗係會揀嘢做」,這句話背後蘊含著一位資深演員的智慧沉澱。在演藝圈打拼數十年,她早已從「什麼都接」的新人階段,進化到「重質不重量」的成熟期。這種轉變並非單純的挑剔,而是對自我價值的清晰認知。她強調「要揀啲有質數嘅工作」,這種對品質的堅持,在當下追求速食文化的娛樂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宣萱的選擇標準不僅是對觀眾負責,更是對自己藝術生命的尊重。當她談到在《執法者們》中飾演獄中角色的忐忑時——「因為未做過犯人角色,事前都有壓力」——我們看到了一位即使經驗豐富仍保持敬畏心的演員形象。她甚至向羅嘉良請教演技細節,這種不恥下問的態度,正是她能持續突破的關鍵。
吳啟華在活動中的表現則展現了另一種職業智慧。他幽默表示「今次戲分少,未能過足戲癮」,但隨即補充「如果角色有得發揮亦唔一定要多戲分嘅」。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實則揭示了演技派演員的價值觀:戲份的多寡並非衡量角色的唯一標準,深度與挑戰性才是真正吸引他們的元素。他對《壹號皇庭》組合再合作的期待——「拍咩都無所謂,最好唔好古裝,或者唔好執法者們,拍犯法者們」——不僅是對往日情誼的懷念,更展現了對創意突破的渴望。這種跳脫框架的思維,正是資深演員帶給作品的無形財富。
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吳啟華對賭場傳聞的回應。他坦承「好多廣告合約唔可以涉賭」,甚至連賭場登台都拒絕,這種對合約精神的嚴格遵守,在浮躁的娛樂圈中堪稱清流。他解釋「以前都玩得好細,小賭怡情」,但現在「同賭字有關都唔會」的轉變,不僅是商業考量,更體現了對個人形象的珍視。在這個明星形象隨時可能崩塌的時代,吳啟華展現了成熟藝人的風險意識與自律精神。
兩位演員在《執法者們》中的表現也各具特色。宣萱挑戰從未嘗試過的犯人角色,坦言「好炆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吳啟華則辯解自己角色「九成時間是好人」,引發宣萱幽默回應要「重新睇多次」。這些互動不僅為劇集增添看點,更讓我們看到演員對角色的深入思考。宣萱向羅嘉良請教「殺人犯怎麼演」的細節,吳啟華對角色正邪比例的計較,都是「戲痴」的典型表現。在這個追求速食娛樂的時代,這種對演技的較真精神愈發稀有。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宣萱與吳啟華的職業軌跡反映了香港演藝圈的變遷。他們懷念《壹號皇庭》時期的合作,卻也積極擁抱新作品;他們珍惜過去積累的經驗,卻不囿於既定形象。宣萱選擇「有質數」的工作,吳啟華拒絕與賭場相關的演出,這些選擇背後是對藝術生命長度的考量。在年輕偶像層出不窮的當下,他們證明了實力與專業才是演藝生涯的持久之道。
《執法者們》或許只是兩位演員豐富履歷中的一部作品,但透過他們的談話,我們得以窺見香港資深演員的職業哲學。在這個充斥著快餐式娛樂的時代,宣萱與吳啟華對品質的堅持、對創新的渴望、對合約的尊重,構成了娛樂產業中難能可貴的專業典範。他們的演藝人生提醒我們:在這個行業中,走得快固然重要,但走得遠、走得穩、走得有質感,才是真正的成功。
當宣萱為自己的表演不夠完美而「忟自己」,當吳啟華為戲份少卻有發揮空間而滿足,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兩位演員的當下狀態,更是他們對表演藝術的永恆追求。在這個意義上,《執法者們》的宣傳活動已超越了一般的新劇推廣,成為了一堂關於專業精神與藝術堅持的公開課。這或許正是香港娛樂圈歷久彌新的秘訣所在——在變與不變之間,總有一群像宣萱、吳啟華這樣的演員,用他們的選擇書寫著娛樂產業的深度與厚度。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