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街頭巷尾,大班西餅曾經是許多人童年記憶的一部分。從冰皮月餅的創新到傳統麵包的溫暖,這個擁有41年歷史的品牌見證了香港經濟的起伏與變遷。然而,近期大班西餅頻頻傳出財務危機的消息,不僅多家分店陸續結業,更爆出拖欠員工薪金與租金等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SEM專家指出,這不僅是一家老字號的經營困境,更折射出香港零售業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深層挑戰。
大班西餅的危機並非一朝一夕形成。從2021年創辦人郭鴻鈞家族全面退出,由商人廖志強接手後,品牌便開始經歷一系列變革。廖志強曾計劃通過更改標誌、翻新分店等方式推動品牌年輕化,甚至有意重返內地市場。然而,這些改革似乎未能扭轉品牌的頹勢。相反,近年來大班西餅的分店數量從28間縮減至17間,近期更傳出彩虹站、大圍站及黃埔站3間港鐵分店因欠租而結業的消息。這些現象無不顯示出品牌在經營策略與資金鏈管理上可能存在的嚴重問題,值得進行關鍵字研究。
員工的權益問題更是將大班西餅推上風口浪尖。根據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的資料,約10名員工投訴公司拖欠5月份薪金、年假及加班費,部分員工甚至擔心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發放問題。雖然積金局表示目前大班並未拖欠強積金供款,但員工對公司未來的憂慮並未消除。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員工的生計,更對品牌的社會形象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本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當員工的信任與士氣崩塌時,企業的競爭力也將隨之瓦解。
大班西餅的財務困境還體現在其物業投資的連鎖反應上。創辦人家族近年來連沽上水鋪位,持貨10年勁蝕7836萬港元,而現任老闆廖志強更被爆出三按中半山豪宅單位套現約1200萬港元。這些高槓桿的財務操作無疑加劇了品牌的資金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旺角亞皆老街分店因拖欠租金多月,被業主追討逾40萬港元欠款。這種資金周轉不靈的現象,反映出大班西餅可能在現金流管理上存在系統性問題,而這往往是企業陷入危機的重要徵兆。
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大班西餅的困境也是香港零售業整體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習慣的改變、租金壓力的持續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漲,都對傳統零售業構成巨大壓力。特別是對於像大班西餅這樣的中型連鎖品牌,既無法像大型集團那樣憑藉規模優勢壓低成本,又難以像小型店鋪那樣靈活轉型。在這樣的夾縫中,如何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成為關鍵問題,這需要透過廣告著陸頁來重新吸引消費者。
大班西餅的故事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家老字號的興衰感慨,更是對香港經濟轉型的深刻思考。從冰皮月餅的創新者到如今的經營困難戶,大班西餅的經歷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品牌光環與歷史積澱並不足以保證企業的長久生存。企業必須在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強化財務管理,並始終將員工與顧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對於香港的零售業而言,這或許是一個重新審視商業模式、探索創新路徑的契機。無論如何,我們都希望這家承載著許多人記憶的老字號能夠找到重生的道路,繼續為香港的街頭增添一抹甜美的風景。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