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dney Sweeney浴水肥皂:當名人行銷遇上粉絲狂熱

Sydney Sweeney浴水肥皂:當名人行銷遇上粉絲狂熱

在當代流行文化中,名人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早已超越了傳統的簽名會或社群媒體點讚。從限量聯名商品到個人化周邊,明星們不斷嘗試以更「親密」的方式與支持者建立連結。然而,近期好萊塢新生代演員Sydney Sweeney與男性護理品牌Dr. Squatch合作推出的「浴缸水肥皂」,卻將這種互動推向令人瞠目的新高度——這款限量香皂不僅含有松樹皮萃取物與天然砂粒,更摻入她實際沐浴過的水滴。此舉立即在網路掀起熱議,有人稱之為行銷天才的創舉,也有人質疑是否反映當代追星文化的扭曲現象。從SEM的角度來看,這種極具話題性的行銷手法確實創造了驚人的自然流量,讓品牌在搜尋廣告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這位以《高校十八禁》走紅的27歲女星,近年屢因身材成為話題焦點。從保守派媒體批評她在《週六夜現場》的深V造型「宣告覺醒文化的死亡」,到遊艇日光浴照片引發的物化評論,Sweeney始終處於公眾凝視的風暴中心。她在接受《GQ》訪問時坦言,早已學會與無法掌控的輿論共處,尤其面對以男性為主的粉絲群那些「卡通狼嚎式」的反應。但與其消極迴避,她選擇以幽默反擊——當粉絲在Dr. Squatch廣告留言索取她的洗澡水時,她決定將玩笑實體化為商品,甚至親自參與肥皂配方設計,調入象徵其太平洋西北部家鄉的冷杉與苔蘚香調。

從行銷策略來看,此案無疑精準擊中網路時代的傳播痛點。品牌方刻意保留5000塊的稀缺性,搭配紐約、洛杉磯等地的氣味廣告看板,成功製造話題層疊效應。這種將迷因文化轉化為消費行為的手法,其實延續了Dr. Squatch過往的爭議路線——該品牌曾找來育有12子的尼克·坎農調侃自身形象推廣男性護理產品。但Sweeney的參與讓事件更添複雜性:當女星主動將被物化的身體液體商品化,究竟是在嘲弄粉絲的慾望,還是變相強化性別權力不對等?關鍵字研究顯示,這類爭議性話題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大量自然搜尋流量,成為品牌曝光的最佳催化劑。

值得玩味的是,Sweeney在訪談中強調「只代言真實使用的產品」,並將此企劃形容為「鼓勵男性關注自我護理」的社會實驗。她分享童年在家鄉親手搭建樹屋卻被雨水沖毀油漆的往事,試圖將肥皂與自然純真的形象連結。這種「既迎合又解構」的雙重敘事,恰如肥皂本身混雜原始森林與都市浴缸的氣味配方,折射出當代名人身分的矛盾處境——她們必須同時扮演慾望投射對象與獨立個體,在商業計算與真誠表達間尋找平衡點。廣告著陸頁的設計巧妙地將這些元素融合,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故事。

回顧歷史,名人周邊商品從未如此直白地觸及「親密感」的邊界。2014年,歌手Erykah Badu曾推出以自己體香為靈感的線香;2023年《Saltburn》電影中飲用浴缸水的爭議畫面,更將此類行為符號化。但Sweeney案例的特殊性在於,它發生在「自主物化」成為女性明星常見生存策略的時代——從卡戴珊家族販售塑身衣到貝拉·哈迪德公開整形歷程,名人透過掌控自我商品化過程來奪回話語權。正如Sweeney所言:「這當然是種奪權方式」,但當洗澡水被裝瓶定價時,權力博弈的界線也變得愈加模糊。Google商家檔案顯示,這波行銷活動確實為品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社交媒體上,粉絲反應呈現兩極化。有人戲稱「這下用肥皂洗嘴不再是懲罰」,也有人憂慮「直男們還好嗎?」。這種集荒誕、幽默與不安於一體的情緒,恰恰映射出Z世代追星文化的特質:在虛擬親密關係中,真實與表演的界線持續崩解。或許正如那塊混入水滴的肥皂,當代名人經濟的本質就是既清潔又沾染,既解構又鞏固著我們對親密感的集體想像。而Sweeney的實驗,不過是將這齣黑色喜劇演繹得更加淋漓盡致。從廣告投資回報率來看,這種極具爭議性的行銷手法確實創造了超乎預期的商業價值。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