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鴻烈博士辭世:從外交官到教育家的百年人生路

胡鴻烈博士辭世:從外交官到教育家的百年人生路

在香港教育界的星空裡,一顆璀璨的星辰悄然隕落。樹仁大學創辦人胡鴻烈博士以105歲高齡安詳辭世,留給這座城市的不僅是香港首間私立大學的宏偉校舍,更是一段用生命書寫的教育傳奇。這位將畢生積蓄投入教育的法學博士,用半世紀的堅持詮釋了何謂「百年樹人」的真諦。

翻開胡鴻烈的人生篇章,宛如閱讀一部二十世紀華人知識分子的縮影。192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完成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學業,以外交官考試第一名的成績開啟仕途。1946年出任蘇聯塔什干總領事館副領事的經歷,為他日後精通中、英、法、俄四國語言的國際視野奠定基礎。但真正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是1954年考取英國大律師資格後在香港執業期間,與妻子鍾期榮共同目睹的香港教育困境。當時殖民地政府推行「重英輕中」政策,大專學額嚴重不足,無數華人子弟被拒於高等教育門外。這對學者夫婦毅然放棄優渥的律師生活,在1971年傾盡70萬港元積蓄,購入跑馬地一幢三層洋房創辦樹仁書院,從此將人生與香港教育史緊密交織。

樹仁的發展歷程堪稱香港教育自主的史詩。當港英政府以財政資助為條件要求改制三年時,胡鴻烈夫婦寧可自籌資金也要堅持四年學制,因為他們深信「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完整人格,而非速成技術人員」。這種堅持在當時被視為「不識時務」,卻在回歸後證明其遠見——當香港各大學被迫從三年制轉為四年制時,唯有樹仁始終保持教育理念的連貫性。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們變賣家產在灣仔、北角寶馬山興建校舍的往事。據校史記載,為籌措建校資金,胡鴻烈曾連續三年未添置新衣,辦公室始終沿用六十年代的舊傢俱,卻堅持聘請優質師資。這種「再苦不能苦教育」的精神,最終在2006年開花結果,樹仁成為香港首間獲政府認可的私立大學。

作為法學專家的胡鴻烈,將法治精神注入教育管理。他首創的「校監—校長」雙軌制,既保障學術自由又強化管治效能,成為後來香港自資院校的參考範本。在擔任市政局、立法局議員期間,他推動的「中文合法化運動」更直接促成香港司法體系中英文並重的變革。這些經歷使他深諳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因此在樹仁的章程中特別強調「教授治校」原則,規定校董會必須有三分之一教師代表。這種將法治思維與教育理想結合的實踐,展現出知識分子「知行合一」的崇高境界。

胡鴻烈的教育哲學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自覺。他堅持以「敦仁博物」為校訓,課程設置特別強調中國文化與現代學科的融合。在七十年代英文至上的風氣中,樹仁是少數開設中國文學、歷史必修課的院校;在九七過渡期,他又率先設立「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這種文化立場並非封閉保守,相反地,他要求所有學生必須修讀西方哲學與國際關係,圖書館訂購的外文期刊數量曾創下私立院校之最。這種「根植傳統,擁抱世界」的教育視野,恰是當今香港教育最需要的平衡點。

隨著胡老逝世的訊息傳開,社交媒體上掀起「樹仁故事」的分享潮。有校友回憶胡校監每年開學禮必說的「三件小事」:親手整理圖書、每週寫家書、參與社區服務。這些看似瑣碎的要求,實則蘊含著「修身齊家治國」的傳統智慧。更多人在悼文中提到他九十高齡仍堅持每天巡校的習慣,那拄著手杖緩緩走過教室的身影,成為樹仁師生共同的精神圖騰。這些鮮活的記憶,拼湊出一位教育者最動人的畫像——他建造的不只是磚瓦校舍,更是承載價值觀的生活場域。

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代,胡鴻烈夫婦「散盡家財為教育」的選擇顯得如此不合時宜,卻又如此震撼人心。他們用一生證明:教育真正的奇蹟不在於培養多少傑出校友,而在於守護了多少純粹的理想。當我們走過寶馬山校園那些以「仁」、「義」、「禮」、「智」命名的教學樓時,或許能聽見歷史的低語——這裡曾有一對夫妻,用半個世紀的堅守,為香港留下最珍貴的遺產:教育的尊嚴與文化的根脈。胡鴻烈博士雖已遠行,但他點燃的教育之火,將繼續照亮這座城市的心靈夜空。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