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鰂魚涌戰時炸彈:現代都市與歷史傷痕的對話

拆解鰂魚涌戰時炸彈:現代都市與歷史傷痕的對話

在繁華的香港鰂魚涌街頭,一場突如其來的「時空穿越」打破了午間的寧靜。濱海街地盤的挖掘機下,沉睡近八十年的戰爭遺物——一枚長1.3米、重達千磅的二戰時期炸彈,在2025年9月19日正午的陽光下重見天日。這場橫跨世紀的意外相遇,不僅讓三百餘人緊急疏散、交通動脈英皇道局部癱瘓,更撕開了這座國際都會鮮為人知的歷史傷痕。當爆炸品處理課人員穿著厚重防爆服靠近這枚鏽跡斑斑的鐵桶時,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拆彈挑戰,更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文明儀式。

二戰期間,香港曾遭受日軍長達三年八個月的佔領,而1945年美軍對維多利亞港的轟炸行動中,約有四千枚航空炸彈落入港島東區。歷史檔案顯示,鰂魚涌當年因設有太古船塢和發電廠等戰略設施,成為空襲重點區域。這些未爆彈(UXO)隨著城市發展被深埋地下,僅過去二十年就發現逾三十枚,2018年灣仔會展中心的五百磅美製炸彈更引發萬人疏散。此次濱海街發現的千磅級炸彈,其TNT當量足以摧毀半徑三百公尺內的建築,相當於將半個足球場夷為平地的破壞力。當警報聲劃破太古坊玻璃幕牆構成的現代化天際線時,白領們匆忙撤離的腳步,與1941年避難人潮在歷史影像中產生了詭異的重疊。

從技術角度而言,處理這類「高齡」炸彈堪稱在鋼絲上跳舞。英國皇家工兵退役專家戴維斯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二戰美製AN-M64炸彈的引信機械結構雖被海水鏽蝕,但撞針簧片可能仍保持驚人的彈性。」2014年德國奧格斯堡發現的1.8噸英式炸彈,拆彈過程中因化學藥劑結晶化引發自爆,就是典型案例。香港警方爆炸品處理課採取的「現場引爆」或「彈體分離」方案,需綜合考量彈體傾斜角度、周邊煤氣管道分布,甚至地鐵港島線隧道的共振係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現位置距離華蘭路變電站僅150公尺,若採用可控引爆,衝擊波可能導致港島東區電網連鎖故障,這解釋了為何疏散範圍會擴及太古坊二座高層區域。

這場危機意外掀開了香港城市更新的隱性成本。翻查城規會檔案,濱海街16-22號地盤屬舊樓強拍重建項目,發展商在2023年獲批建造48層住宅。但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戰時遺留爆炸物風險評估指南》顯示,二戰時期轟炸密度圖與當前地產熱區高度重合。測量師學會前會長黃振達坦言:「許多開發商為壓縮環評時間,僅進行淺層地質探測。」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香港,倫敦金融城2019年因二戰炸彈延誤Crossrail工程,每天損失達百萬英鎊。當我們驚嘆於太古坊每平方英尺3萬港元的租金時,是否想過腳下可能還埋藏著更多「定時炸彈」?

在疏散人群中,88歲的陳伯拄著拐杖向記者展示1945年拍攝的鰂魚涌碼頭照片:「那時整條街都是彈坑,孩子們撿炮彈殼當玩具。」這種集體記憶的斷層,使得戰後嬰兒潮世代與千禧一代對危機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年輕上班族忙著直播警方拆彈過程,而長者們則沉默地望向地盤圍板上的施工進度表。社會學教授李明煒指出:「這種認知鴻溝導致防災教育成效不彰,去年北角煤氣管道爆炸前,就有商戶無視異味報告。」更值得反思的是,現行《危險品條例》對戰時炸彈的處置補償標準仍沿用1997年版本,受影響商戶僅能獲每日800港元賠償,與實際營業損失相去甚遠。

當夕陽西沉,警方成功將炸彈移至昂船洲處理場的消息傳來,這場現代都市與戰爭幽靈的遭遇戰暫告段落。但深層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全港尚有15%未開發土地未進行深度炸彈探測,西九文化區、北部都會區等重點項目是否會重蹈覆轍?或許我們該借鏡柏林的做法,在中央商務區設置永久性地下探測網絡,或像東京丸之內那樣,將拆彈過程轉化為歷史教育素材。站在濱海街重開的斑馬線前,那些被警戒線臨時劃分的空間秩序,提醒著我們這座城市光鮮外表下,仍需要正視那些未曾真正遠去的戰爭記憶。下次當挖掘機的鏟斗插入土地時,它掀起的可能不只是塵土,還有更多沉睡的歷史真相。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