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官小開學在即 工程未完工安全引憂慮

安博官小開學在即 工程未完工安全引憂慮

開學日的工地教室:從安博官小看香港教育基建的困境與曙光

九月的陽光灑在安博官立小學尚未拆除的棚架上,工人們的電鑽聲與學童的朗讀聲交織成奇特的開學交響曲。這座位於安達臣道發展區的新校舍,在開學日仍呈現著「半成品」狀態,外牆裸露的鋼筋與臨時圍板,成為香港教育基建困境最直白的隱喻。當我們深入剖析這場「工地裡的開學典禮」,會發現其中折射的遠不止工程延誤的技術問題,更是城市規劃、教育資源分配與弱勢家庭生存現狀的多重鏡像。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將工程延宕歸因於暑期惡劣天氣,這解釋看似合理卻經不起推敲。香港夏季颱風頻繁本屬常態,公共工程理應預留緩衝期。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趕工開學」模式已非首例,反映出政府部門間協調機制的失靈——教育局的開學時程、建築署的工程進度、發展局的區域規劃,三者缺乏有機銜接。當教育淪為城市發展鏈條中最易妥協的一環,孩子們便被迫在塵土飛揚中背誦課文。校長陳國強強調「工程不涉安全」的說法,某種程度是教育工作者在體制縫隙中的無奈表態,他們既需安撫家長情緒,又要維護政府威信,這種雙重角色本身就構成安全隱患的心理層面。

家長們的「體諒」態度更值得玩味。有家長表示「灰塵不影響上課」,亦有家庭為此暫居劏房,這些話語背後藏著香港基層的生存智慧——與其抗爭不如適應。但這種「將就文化」正悄然侵蝕公民對公共服務的合理期待。當我們稱許香港人的「靈活變通」時,是否無意中合理化政府服務的「將貨就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元朗遷至觀塘劏房的家庭案例,赤裸裸展現教育資源不均導致的「教育移民」現象。這些家庭如同教育版圖上的游牧民族,為子女求學權益付出居住品質的代價,卻仍要面對校巴短缺、小巴班次疏落的二次剝削。

從社會學角度審視,安博官小的工地圍板恰似香港教育階層化的物理屏障。圍板內是政府承諾的「安全學習環境」,圍板外則是真實的資源匱乏——沒有校巴服務的交通困境、20分鐘一班的小巴等待、新發展區配套滯後的結構性問題。這種空間區隔完美復刻了香港社會的資源分配邏輯:弱勢群體總需付出更多時間成本與生活品質,來換取基本公共服務。而教育局專家「安全評估」的技術話語,實質是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專業判斷,用「風險可控」的結論消解公民對教育品質的合理質疑。

但這幅灰暗圖景中仍有微光。有學生認為「校內美觀不覺吵鬧」,這種童真視角恰提示我們:孩子的適應力不該成為制度怠惰的藉口,卻能啟發彈性教學的可能。日本在311震災後發展出「工地教室」教育模式,將施工現場轉化為工程知識的活教材;荷蘭則有學校刻意保留部分未完工區域,讓學童參與設計共創。安博官小若能將危機化為轉機,或可開創香港「參與式校園」先例——讓學生見證城市建設的過程,或許比完美校舍更能培養公民意識。

當吊臂車的陰影投射在操場跑道,我們真正該追問的不是「工程何時完工」,而是香港教育如何跳脫「硬體思維」的窠臼。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於校舍外牆是否光鮮亮麗,而在於能否保障每個孩子平等受教的尊嚴。安博官小事件暴露出香港新市鎮發展的「教育配套後置」痼疾,這需要建立跨部門的「教育基建預警機制」,將學校工程進度納入城市發展的關鍵績效指標。更重要的是,政府應正視家長為子女教育輾轉遷徙的苦楚,將校巴服務、社區配套等「軟性基建」視為與校舍同等重要的教育資源。

夕陽西下,安博官小的施工燈漸次亮起,照映著工人與學童錯身而過的奇特場景。這幅畫面不該被簡單視為香港效率的失敗註腳,而應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機——唯有正視工地裡的讀書聲,我們才能建造真正以學習者為核心的教育城市。當未來的某天,棚架終將拆除,但這段「在施工中學習」的集體記憶,理應鐫刻成香港教育史上最發人深省的一課。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