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傳,從颶風、洪水到熱浪,無一不牽動著社會大眾的神經。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政府卻傳出有意削減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預算,甚至考慮將其部分職能私有化。這一政策方向不僅引發科學界的憂慮,更因牽涉到政府高層與私人企業的利益糾葛,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進行SEM分析時,我們發現這種政策轉變可能帶來深遠影響。
NOAA作為美國聯邦政府的重要機構,長期負責氣象監測、海洋研究及氣候數據分析,其提供的公共服務對於防災減災至關重要。然而,根據媒體披露的內部文件,川普政府計劃大幅削減NOAA的預算,並將部分職能轉移至私營企業。這一政策的背後,竟與幾位政府高官的個人利益密切相關。例如,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擔任公職前,曾掌管金融公司Cantor Fitzgerald,而該公司旗下子公司正積極進軍氣象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甚至投資衛星公司,專門監測自然災害。儘管盧特尼克聲稱已逐步出售其持股,但相關文件顯示,這些股份實際上轉移到了其家族成員手中。這也引發了關於廣告著陸頁透明度的質疑。
更令人質疑的是,川普提名的NOAA負責人尼爾·雅各布斯(Neil Jacobs)過去曾效力於松下氣象解決方案公司(Panasonic Weather Solutions),該公司正是氣象數據私有化的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外,另一位被提名者泰勒·喬丹(Taylor Jordan)則是華盛頓遊說集團的代表,客戶名單中不乏與氣象相關的企業。這些人事安排不禁讓人懷疑,政府推動NOAA私有化的動機是否純粹出於公共利益,還是隱藏著為特定企業謀利的意圖。從關鍵字研究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值得深入探討。
川普政府對NOAA的敵意並非始於今日。早在競選期間,川普就多次批評該機構,並在颶風海倫(Hurricane Helene)襲擊美國南部後,公開呼籲解散NOAA。今年初,隨著SpaceX和星鏈(Starlink)的監管機構——NOAA太空商務辦公室遭到裁員,NOAA的職能進一步被削弱。而根據「2025計劃」(Project 2025)這份極具爭議的文件,NOAA被描述為「應被解散,其職能可移交其他機構、私有化或下放至各州」。這種激進的主張,顯然與科學界和公眾的期待背道而馳。在Google商家檔案中,我們可以看到相關討論日益增加。
NOAA的預算削減與私有化政策,將對普通民眾的生活造成直接衝擊。目前,美國民眾可免費獲取天氣預警、颶風路徑預測等關鍵信息,但若這些服務轉由私營企業提供,未來可能需支付訂閱費用才能取得相同資訊。這意味著,經濟弱勢群體將被迫在「付費獲取天氣資訊」與「暴露於未知風險」之間做出艱難選擇。前NOAA署長里克·斯賓拉德(Rick Spinrad)更直言,這種政策無異於將公共服務轉變為「訂閱制串流平台」,加劇社會不平等。廣告報表分析顯示,相關議題的關注度正在上升。
今年夏天,德州克爾縣(Kerr County)因通報延誤而未能及時預警突發洪水,導致至少119人死亡、173人失蹤,成為美國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雖然NOAA的氣象學家澄清,此次悲劇與預算削減無直接關聯,但他們也警告,若NOAA的科研能力和人力資源持續被削弱,未來類似的災難恐將更加頻繁。正如被裁員的氣候科學家安迪·黑茲爾頓(Andy Hazelton)所言:「當預測模型因資源不足而失準,或人力短缺導致監測漏洞時,誰能保證下一個災區不會輪到你的家園?」
氣象服務的私有化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公平與國家安全的考驗。當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政府更應強化公共預警系統,而非將責任推給市場機制。畢竟,天災無情,但人禍可免。若政策制定者僅著眼於短期利益,而忽視科學與公眾的需求,最終付出代價的,將是每一位無力承擔「天氣訂閱費」的普通人。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