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比特轉投英皇背後:香港樂壇的灣區戰略之爭

曾比特轉投英皇背後:香港樂壇的灣區戰略之爭

在華語娛樂圈的版圖上,唱片公司的勢力更迭往往牽動著藝人職業生涯的轉折。近期關於歌手曾比特可能從環球唱片轉投英皇娛樂的消息,不僅是單純的合約變動,更折射出香港娛樂產業在兩地市場融合下的戰略調整。這位以標誌性爆炸頭造型與紮實唱功走紅的歌手,其事業軌跡恰成為觀察當代華語樂壇生態的絕佳切片。

曾比特的崛起路徑充滿新世代特色。2019年透過選秀節目《全民造星2》嶄露頭角後,2020年簽約環球唱片,卻在傳統發片模式中未能激起太大水花。轉折點出現在2022年參與芒果TV製作的《聲生不息》,這檔以「港樂復興」為主題的綜藝,讓他以《初戀》等港式情歌驚豔內地觀眾。節目組精心設計的「港樂文化大使」定位,成功將他包裝成連接兩地音樂審美的橋樑,這種文化符號的賦能遠超普通唱片企劃的效果。此後《披荊斬棘》的舞台更展現其全能藝人潛質,這種通過綜藝節目實現的「彎道超車」,已然顛覆傳統唱片工業的造星邏輯。

然而在光鮮舞台背後,曾比特與環球唱片的矛盾逐漸浮現。據傳公司在資源分配上明顯傾斜,拍攝《披荊斬棘》期間突然撤走助理,迫使藝人自行協調通告甚至剪輯宣傳素材。這種「放養」模式與內地綜藝講究的「保姆式服務」形成尖銳對比——當其他參賽藝人有專業團隊打理妝髮、排練、媒體對接時,單打獨鬥的香港歌手在競爭中天然處於劣勢。更值得玩味的是,環球新任高層陳志光2023年入主後進行的架構調整,裁撤宣傳部門等決策反映傳統唱片公司面對串流時代的轉型陣痛,而將資源集中投注於周殷廷等新銳,或許正是其押注「本土新生代」的戰略選擇。

相較之下,英皇娛樂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經營哲學。霍汶希在微博主動為尚未簽約的曾比特宣傳灣區晚會,這種「超前投資」體現其敏銳的商業嗅覺。英皇早在千禧年初便透過謝霆鋒、容祖兒等打開內地市場,近年更憑《怒火》、《神探大戰》等合拍片深化影視布局。其「以老帶新」的傳統頗為著名,Twins提攜陳偉霆、容祖兒扶持許靖韻等案例,證明其善用現有藝人資源為新人背書的系統性操作。對亟需專業團隊支撐內地發展的曾比特而言,這種成熟體系顯然比單打獨鬥更具吸引力。

從產業角度觀察,此樁轉會傳聞凸顯香港娛樂公司的「大灣區戰略」分化。環球唱片選擇收縮香港業務,將有限資源集中培育本土偶像;英皇則持續擴張內地版圖,僅2024年就參與製作《無限超越班2》等五檔綜藝。這種差異或源於母公司資本結構的不同——環球所屬的環球音樂集團更關注全球市場均衡,而英皇作為扎根香港的綜合娛樂集團,必須在區域融合中尋找生存空間。值得關注的是,曾比特若成功加盟,將補齊英皇在「新生代實力派男歌手」領域的短板,與張敬軒形成世代互補,強化其對香港頒獎禮話語權的掌控。

這場轉會風波也暴露出音樂產業的深層次變革。傳統唱片公司「簽約-發片-宣傳」的線性模式,在短視頻主導的注意力經濟中日益失靈。曾比特在抖音擁有超過300萬粉絲,其翻唱的《再回首》作為《繁花》插曲獲得破億播放,這些數字資產的變現能力可能遠超實體唱片銷量。英皇若成功招攬,或將借鏡其培養陳偉霆的經驗,採取「綜藝曝光+影視OST+品牌代言」的多維度開發策略,這正是當代藝人經營的黃金方程式。

站在更宏觀視角,曾比特的選擇象徵著香港藝人面對的共性課題:在「背靠祖國」與「立足本土」之間尋找平衡點。從王菲那英時代的「北漂」,到陳偉霆李治廷的「綜藝突圍」,再到如今曾比特代表的「灣區融合」,北上發展的路徑不斷演化。但無論如何選擇,專業團隊的支持與精準的市場定位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這或許能解釋,為何霍汶希一句「好欣賞佢舞台感染力」的公開喊話,會比唱片合約上的分成條款更令業界浮想聯翩。

隨著大灣區文化融合持續深化,類似曾比特的案例將愈發常見。藝人轉會不再只是商業行為,更是文化資本的流動與重組。這場尚未塵埃落定的「搶人大戰」,最終無論花落誰家,都已清晰傳達一個訊號:在當代娛樂產業中,懂得善用兩地資源、構建專業化營運體系的玩家,才能為藝人創造真正的價值成長空間。而對曾比特而言,從選秀新人到多家爭搶的潛力股,其故事才剛剛寫下精彩的序章。

在數位行銷領域,google多媒體廣告已成為品牌推廣的重要工具,透過GDN廣告可以精準觸及目標受眾。企業在投放廣告時,必須重視廣告投資回報率的計算,才能確保行銷預算的有效運用。同時,優化廣告著陸頁的設計與內容,是提升轉換率的關鍵因素之一。透過專業的廣告成效分析工具,行銷人員可以深入了解目標受眾定位的精準度,進而調整廣告策略以獲得最佳效果。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