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 Awards 2025:香港啟德再掀K-pop狂潮,一場跨越七年的音樂盛宴
當亞洲音樂盛事「MAMA Awards」宣布將於2025年11月28日至29日重返香港啟德體育園主場館時,整個華語地區的K-pop粉絲瞬間沸騰。這不僅是MAMA時隔七年後再度登陸香港,更標誌著一場融合頂級舞台技術、跨文化音樂交流與粉絲狂熱的視聽盛宴即將拉開序幕。從入圍名單的星光熠熠到投票機制的全民參與,從票務策略的激烈競爭到舞台設計的創新突破,2025年的MAMA香港站注定成為亞洲流行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今年的MAMA Awards延續了其「亞洲葛萊美」的定位,獎項設置涵蓋17個類別,從傳統的「最佳男女藝人」「年度專輯」到專注於粉絲互動的「FANS' CHOICE」系列,無一不體現其兼顧專業性與大眾參與度的野心。入圍名單甫一公布便引發熱議:韓國音樂教父G-DRAGON以個人身份與BTS成員j-hope、Jin共同角逐「最佳男藝人」,而BLACKPINK三位成員JENNIE、JISOO與ROSÉ則包攬「最佳女藝人」提名,形成「隊內競爭」的戲劇性格局。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頂級藝人還橫跨多個獎項——ROSÉ與美國天王Bruno Mars合作的《APT.》入圍「最佳協作獎」,GD與Anderson .Paak的《TOO BAD》同樣角逐此獎項,展現了K-pop日益國際化的合作網絡。團體戰方面,SEVENTEEN、TWICE等「三代團」與新生代aespa、BABYMONSTER同台競技,折射出韓國偶像工業世代交替的張力。
與傳統頒獎禮不同,MAMA巧妙地將「粉絲經濟」轉化為典禮的核心驅動力。主辦方今年進一步降低投票門檻,只要年滿14歲即可透過Mnet Plus應用程式註冊投票,此舉不僅擴大參與基礎,更透過「分階段投票機制」延長熱度——首輪投票決定「FANS' CHOICE」入圍者,次輪則直擊最終大獎。這種設計讓粉絲的日常打榜行為與頒獎禮深度綁定,甚至催生出「投票攻略」等次文化現象。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場特別增設「VISA FANS' CHOICE OF THE YEAR」,結合本地贊助商資源強化在地連結,暗示MAMA正試圖在全球化與本土化間尋找平衡點。
若說投票是粉絲的「無形戰場」,那麼門票搶購便是真金白銀的較量。主辦方公布的票價分為八檔,最高達2,599港幣的「視線受阻座位」仍供不應求,反映K-pop粉絲驚人的消費力。購票策略更成為社交媒體熱門話題:從多設備登入、跨瀏覽器操作到AE信用卡避開SMS驗證的「黑科技」,這些實戰經驗甚至被系統化為「搶票六大心法」。而Visa優先購票與一般公售的時間差設計,實質上創造了「階梯式稀缺」,進一步刺激市場焦慮。有分析指出,此類策略不僅是票務管理,更是營造「儀式感」的營銷手段,讓獲得門票本身成為粉絲社群的榮耀符號。
作為七年後的重返之作,2025 MAMA香港站的舞台設計被賦予更高期待。啟德體育園主場館的巨蛋結構與可開合屋頂,為「沉浸式體驗」提供硬體基礎。據內部消息透露,本屆將首創「360度環繞投影舞台」,結合AR技術讓線上觀眾也能透過特定App捕捉虛擬特效。這種「物理+數位」的雙重舞台,既是後疫情時代演唱會技術的集大成者,也暗合Z世代對「分享型體驗」的需求——粉絲既能現場感受GD的王者氣場,又可透過社交媒體傳播定制化視角,形成裂變式傳播。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MAMA香港站恰逢亞洲娛樂產業轉型的關鍵節點。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最新報告顯示,K-pop海外市場收入首超本土,其中東南亞與大中華區佔比過半。選擇香港作為頒獎地,既有地理上輻射亞洲的考量,也隱含對中國市場回暖的試探。而主辦方CJ ENM近年力推「K-pop本土化」戰略,從BLACKPINK成員ROSÉ與華語樂壇的合作,到頒獎禮增設中文即時翻譯等細節,均顯示其「全球化思維,區域化執行」的野心。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場盛會或許只是一場頂級娛樂體驗;但對行業觀察者來說,2025 MAMA香港站猶如一個精密的產業切片——這裡有偶像工業的世代更迭、粉絲文化的進化變異、科技與藝術的碰撞融合,以及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軟實力的此消彼長。當啟德體育園的燈光點亮夜空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K-pop明星的華麗舞台,更是一個時代的娛樂敘事正在被重新書寫。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