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嶼山公路的夜色中,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意外劃破了平靜。城巴E21A與工程車的碰撞,不僅造成車頭玻璃碎裂、多人受傷,更引發了公眾對香港交通安全的深度思考。這條連接東涌與市區的動脈,承載著無數通勤者的日常,卻也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當我們審視這起事故時,不能僅停留在表面傷亡數字,而應從道路設計、車輛管理、駕駛文化等多維度,探討如何織就更安全的交通網絡。
事發當晚九時許,城巴E21A正執行從東涌駛往何文田的常規路線。據目擊者描述,撞擊瞬間的巨響引來周邊居民驚呼,巴士車頭如蛛網般龜裂的擋風玻璃,成為驚險現場最直觀的見證。消防員迅速趕赴現場救援,運輸署隨即封閉部分行車線,導致北大嶼山公路往九龍方向出現嚴重擠塞。這類場景在香港並非首見,但每次發生都像一記警鐘——當22名傷者名單背後代表著22個家庭的憂心忡忡,我們必須追問:究竟是偶發意外,還是系統性隱患?
深入分析北大嶼山公路的先天條件,不難發現其安全挑戰的特殊性。作為進出機場與東涌新市鎮的主要通道,該路段同時匯集了旅遊巴士、工程車輛、貨櫃車等各類車種,車流複雜度遠高於普通市區道路。夜間施工更增添變數,工程車的警示標誌是否足夠醒目?施工時段安排能否避開交通高峰?這些細節往往成為事故鏈的關鍵環節。而涉事城巴所屬的E21A線路,途經青嶼幹線收費廣場等多個交通樞紐,駕駛員在長途行駛中是否獲得充分休息,同樣值得關注。從宏觀視角看,香港近年大型基建工程密集展開,工程車輛與公共交通的動線交疊日益頻繁,相關協調機制顯然需要與時俱進。
技術層面的防範措施或許能提供部分解答。以巴士為例,香港目前已有車隊安裝車速限制器及防撞預警系統,但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間。借鑒國際經驗,倫敦巴士全面裝設「智能速度輔助系統」後,超速違規率下降逾六成;新加坡在工程車加裝360度環景攝影機,有效消除視覺盲區。這些科技手段配合北斗衛星定位,可即時監控車輛行駛狀態,在危險發生前發出預警。更根本的是道路設計哲學的轉變——荷蘭「可原諒的錯誤」理念強調,當駕駛者分神時,道路環境應具備緩衝餘地。北大嶼山公路某些彎道護欄強度不足、緩衝帶缺失等問題,正是違背此原則的具體體現。
然而,硬件改善終究需要與人文素養同步提升。香港運輸業長期面臨人手短缺,部分駕駛員超時工作已成常態。有業內人士透露,某些跨境巴士司機每日工時長達14小時,疲勞駕駛如同移動的定時炸彈。另一方面,工程車司機的專業培訓亦存漏洞,現行考牌制度對特殊車輛操作規範的考核相對寬鬆。若要打破「頭痛醫頭」的循環,必須建立跨部門的駕駛健康管理平台,將工時記錄、生理指標等納入實時監測。日本推出的「駕駛適性檢測」值得參考,透過定期心理評估篩查高風險駕駛員,從源頭降低人為失誤概率。
這起事故還暴露出應急系統的改進空間。雖然消防處救援效率獲市民肯定,但傷者分流機制仍可優化。當晚部分輕傷者需等待逾一小時才獲處理,反映現行「重傷優先」原則在群體事故中的局限性。借鏡台灣「檢傷分類」制度,引入專業醫護現場快速評估,或能縮短輕傷者滯留時間。此外,運輸署即時交通訊息發布的精准度亦有提升餘地,事發後有駕駛者反映手機應用程式未顯示替代路線,導致不必要的繞行。在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整合各政府部門的數據流,實現「事故—管制—疏導」鏈條的自動化響應,應成為未來重點。
從社會成本角度審視,每起交通事故都在消耗龐大的公共資源。以本次事件為例,除醫療開支外,還包括交通癱瘓導致的經濟損失、保險理賠、車輛維修等間接成本。英國交通研究所測算顯示,預防性安全投資的回報率可達1:4.3。香港若能在北大嶼山公路試點「零死亡願景」計劃,透過重新劃設車道、加裝智能路燈等綜合措施,長遠效益將遠超投入。特別是在東涌新市鎮擴容的背景下,前瞻性的交通安全規劃,實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必答卷。
當救護車的警笛聲漸遠,留給我們的不應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這22名傷者的經歷,提醒著這座城市:在追求效率與發展的同時,對生命的敬畏不可退場。從政府部門的協同改革,到運輸企業的安全文化重塑,再到每位道路使用者的責任意識,唯有全社會形成安全共識,才能讓北大嶼山公路真正成為平安通途。下一次當我們繫上安全帶時,或許都該想想——速度與安全的天平上,我們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抉擇?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