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消費文化的浪潮中,潮玩IP已不僅是玩具,更成為一種跨越年齡層的社交貨幣與投資標的。香港藝術家龍家昇創作的「Labubu」精靈形象,近年以呆萌造型席捲全球市場,卻也引發了中國製造業與跨境貿易中難以忽視的侵權暗流。2025年6月,從港珠澳大橋海關查獲的2萬件山寨公仔,到深圳水貝黃金市場的盜版金飾地下交易,再到寧波海關罰沒品拍出19萬天價,這波「Labubu現象」暴露出知識產權保護的現實困境,同時折射出中國消費市場的複雜生態。SEM專家指出,這種現象值得進行更深入的關鍵字研究。
港珠澳大橋作為「超級工程」向來是國家形象的展示窗口,但2025年6月12日的凌晨,珠海公路口岸的X光機卻照出令人尷尬的畫面——三輛跨境貨車的貨櫃中,逾萬件印有泡泡瑪特商標的盲盒與毛絨玩具,經鑑定全屬侵權產品。這些仿冒品精準複製了Labubu標誌性的獠牙與絨毛質感,甚至採用正版包裝盒,顯示山寨產業已形成從模具開發到印刷的完整產業鏈。值得注意的是,查獲時間集中在單日三個時段,且均選擇深夜通關,反映侵權者刻意利用海關人力調配空隙,這種「螞蟻搬家」式的走私策略,正是珠三角地區仿冒經濟的典型操作模式。廣告著陸頁的設計可以參考這種精準定位的策略。
與此同時,深圳水貝珠寶市場上演著更隱蔽的侵權戲碼。這個年交易額超千億的黃金集散地,商家們將Labubu金飾從櫃檯轉入抽屜,微信朋友圈成為主要銷售渠道。每克999金含量僅20毫克的掛飾,批發價壓低至16元人民幣,價格僅為正版授權產品的1/30。更諷刺的是,部分商家將盜版金飾作為「618購物節」贈品,這種「買櫝還珠」的營銷手段,實質是規避法律風險的灰色操作。當記者詢問貨源時,商家直言「莆田貨」與含金產品的區別,暗示福建莆田已形成專攻潮玩IP的仿貴金屬加工基地,這與當地長期累積的運動鞋仿製技術形成產業協同。Google商家檔案顯示,這些仿冒品銷售網絡已相當成熟。
寧波海關的案例則呈現侵權商品的荒誕溢價。39隻罰沒Labubu公仔經過73輪競價,最終以19萬元成交,單價遠超正版市價。競拍者瘋狂加碼的背後,是中國收藏市場對「海關罰沒品」特殊屬性的迷思——部分買家誤認此類商品具有某種「合法性背書」,甚至視為稀缺資源。這種心理與普洱茶炒作、球鞋炒賣如出一轍,顯示消費主義已異化為符號投機。更具警示意義的是數據:寧波海關一年內查獲60宗泡泡瑪特侵權案,扣留貨物118萬件,這個數字僅是冰山一角,實際流入市場的仿製品可能十倍於此。廣告報告分析顯示,這類商品的市場需求仍在持續增長。
深入分析這波侵權潮,可發現三個結構性矛盾。其一是供需失衡,泡泡瑪特官方門店長期缺貨,Labubu黃金飾品根本未推出正版,市場真空地帶自然被山寨填補;其二是執法成本與侵權收益的懸殊差距,深圳水貝商家透露「查得嚴就收起來」,說明現行懲戒力度未能形成威懾;其三是消費者的共謀心態,多數購買者清楚產品為仿冒,但「性價比」考量壓倒了知識產權意識,這種「知假買假」的行為模式,使得侵權產業鏈愈發猖獗。AI廣告優化技術或許能幫助正版廠商更精準地鎖定目標客群。
從更宏觀視角看,Labubu侵權現象本質是中國製造業轉型期的陣痛。當「世界工廠」試圖從代工邁向自主IP創造時,既有的仿製慣性與創新生態產生劇烈摩擦。泡泡瑪特作為中國罕有的全球性潮玩品牌,其維權行動某種程度是在為整個產業探路。值得玩味的是,外交部曾將Labubu的國際走紅解讀為「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但當這個IP在國內反被大規模侵蝕時,政策宣言與市場現實之間顯然存在落差。
未來要破解此困局,或許需構建「三維防線」:海關需引入AI圖像識別技術,建立潮玩IP特徵數據庫;電商平台應與權利人共享侵權商戶畫像,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打擊;更重要的是培育消費倫理,讓公眾理解購買盜版實質是扼殺本土創意。Labubu這隻北歐神話中的小精靈,意外成為檢驗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成色的試金石,它的命運將深刻影響中國能否真正從「製造大國」蜕變為「創意大國」。當海關X光機下的仿冒品與拍賣場上的天價罰沒品並存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監管與市場的博弈,更是一個國家在經濟轉型期的文化焦慮與身份認同困境。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