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樂集團全線結業風暴:一個香港餐飲時代的終結

景樂集團全線結業風暴:一個香港餐飲時代的終結

在繁華的香港街頭,曾經隨處可見的景樂集團旗下餐廳招牌,如今卻悄然消失。這個擁有33年歷史、曾坐擁20個餐飲品牌的本土餐飲巨頭,在2025年6月6日向員工發出終止業務通知,其官方網頁隨即被刪除,社交平台最後更新停留在上個月的母親節推廣。這個突如其來的結業消息,不僅折射出香港餐飲業正面臨的結構性挑戰,更引發了對本土企業轉型困境的深層思考。

景樂集團的發展軌跡堪稱香港餐飲業的縮影。1992年成立之初,正值香港經濟起飛期,集團以敏銳的市場觸覺逐步擴張,高峰期擁有超過30間餐廳,從西餐「King Ludwig Am Meer」到日式燒肉「燒肉男」,品牌矩陣覆蓋多元飲食文化。然而這種快速擴張的模式在近年遭遇嚴峻考驗。細究其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集團在2024年已顯露疲態——赤柱美利樓兩間餐廳結業、「燒肉男」品牌全線撤退,至2025年初僅剩13間餐廳營運,最終在6月迎來全線停業的結局。

值得關注的是,景樂集團在結業前已啟動資產處置程序。2025年6月初,集團以2,499萬港元出售灣仔中望商業中心全層總部寫字樓,呎價不足7,000元,回落至2011年水平。這項交易賬面雖獲利三倍,但低於市場預期的成交價,反映出企業急於套現的現實。更令人憂慮的是工會披露的資訊:集團僅結算員工5、6月薪金,對遣散費等法定權益隻字未提,迫使員工需透過「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尋求援助。這種處置方式不僅損害企業聲譽,更暴露了餐飲業在資金鏈斷裂時的系統性風險。

深入分析景樂集團的案例,可以發現三個關鍵的失敗因素。首先是經營成本的結構性上漲。香港商舖租金雖較高峰期回落,但核心區租金仍居全球前列,加上食材成本受國際通脹影響持續攀升,壓縮了餐飲業的利潤空間。其次是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疫情後消費者更傾向於高性價比的餐飲選擇,景樂集團旗下中高價位餐廳的定位與市場需求出現脫節。最後是數位轉型的滯後,相較於迅速擁抱外賣平台的新興品牌,傳統餐飲集團在線上營銷、數據化運營方面明顯準備不足。

景樂事件對香港餐飲生態的影響正在顯現。短期內,數百名員工面臨失業,供貨商被拖欠貨款,相關產業鏈將承受連鎖衝擊。長期而言,這標誌著本土餐飲集團粗放擴張時代的終結。值得借鑑的是,同樣面臨市場壓力的太興集團近年積極調整策略,關閉效益不佳門店同時發展冷凍食品業務;大家樂集團則透過中央廚房和自動化設備提升效率。這些案例顯示,傳統餐飲企業必須從「規模導向」轉向「精細化運營」,才能在新常態下生存。

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景樂集團的興衰與香港經濟轉型密不可分。1990年代依托內地改革開放的紅利,香港餐飲業迎來黃金期;2003年CEPA簽訂後,本土品牌更迎來北上擴張的機遇。然而近年全球經濟格局變化、本地消費力增長放緩,加上人才結構轉變,使得沿用舊模式的企業舉步維艱。景樂在2024年仍逆市開設新餐廳「King Ludwig Am Meer」,反映出決策層對市場變化的誤判,這種戰略滯後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結局。

對於仍在奮戰的香港餐飲業者,景樂案例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企業需建立更具彈性的成本結構,例如採用分租廚房、動態租金協議等創新模式;在品牌策略上,與其維持龐大但同質化的品牌矩陣,不如聚焦核心競爭力;數位轉型方面,需從單純的外賣平台合作,升級至會員數據分析、智能供應鏈管理等深度應用。更重要的是,企業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避免陷入被動清算的困境。

站在香港餐飲業的轉折點上,景樂集團的謝幕令人唏噓,卻也預示著新一輪行業洗牌的開始。未來成功的餐飲企業,必然是那些能將香港特色與現代管理結合,在品質與成本間找到平衡點的創新者。對於這個曾經孕育出無數美食傳奇的城市,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本土品牌能在變革中重生,繼續書寫屬於香港的餐飲傳奇。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保護員工合法權益,將是衡量企業真正價值的關鍵尺度。景樂集團留下的,不僅是空置的店舖和失業的員工,更是一個關於轉型與創新的深刻命題。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