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盛夏時節,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後,總會掀起一阵大學聯招(JUPAS)的選科熱潮。這不僅是學生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香港社會的價值取向與未來發展趨勢。今年JUPAS的改選數據甫一公布,便引發廣泛討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嶺南大學社會科學(健康及社會服務管理)課程,竟出現51人爭奪一個學額的激烈競爭局面,而香港都會大學的護理學(普通科)則以2,503人申請成為最受歡迎的課程。這些數字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社會脈動與青年心聲?
從整體數據來看,健康護理與社會服務相關課程的熱度持續攀升,這與香港人口老化加劇、社會福利需求日益增長的現狀密切相關。嶺南大學健康及社會服務管理課程的激烈競爭,反映出年輕人對社會服務領域的興趣與日俱增,同時也顯示出相關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旺盛。值得注意的是,這門課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熱門科系」,其突然躍升為競爭最激烈的課程,或許預示著香港青年價值觀的轉變——從過往追求金融、商業等「賺錢」行業,逐漸轉向更具社會意義的職業選擇。
護理學科的持續火熱同樣值得關注。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學(普通科)以2,503人申請位居榜首,理工大學護理學理學士也有1,332人報讀,這與香港醫療系統長期面臨的人手短缺問題形成鮮明對比。一方面,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社會地位與認可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醫療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豐厚的獎學金與就業保障,這些因素共同促使更多年輕人將護理視為有前景的職業選擇。然而,護理行業的高壓工作環境與輪班制度等現實挑戰,是否會與學生的職業期待產生落差,仍有待觀察。
教育學科的競爭同樣激烈。香港大學教育學士(幼兒教育及特殊教育)平均8人爭一席,教育大學的體育教育學士更高達36人爭一位。這反映出在少子化背景下,家長對教育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帶動了對優質教育人才的需求。特別值得玩味的是,體育教育成為競爭最激烈的課程之一,這可能與香港近年推動運動普及化、精英化政策有關,也顯示出年輕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與對非傳統學科接受度的提升。
商科課程的表現則呈現分化態勢。雖然城大工商管理學士(會計)仍有1,030人報讀,但整體而言,傳統商科的熱度似乎有所降溫。取而代之的是如城大商業決策分析(31人爭一位)、科大定量社會數據分析(5人爭一位)等結合商業與數據科學的新興交叉學科。這種轉變清晰地反映出數位經濟時代下,市場對具備數據分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也顯示出學生們對未來就業市場變化的敏銳感知。
文化藝術類課程的崛起同樣不容忽視。浸會大學環球螢幕演技藝術學士28人爭一位,理大中國歷史及文化文學士19人爭一位,這些數據打破了「文科就業難」的刻板印象。隨著香港致力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以及大灣區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藝術類人才的就業前景正變得更加多元與寬廣。這或許解釋了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投身這些曾被視為「冷門」的領域。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些選科趨勢反映了香港青年世代的多重心理特徵:一方面,他們比前輩更加注重工作的社會價值與個人意義;另一方面,他們也極為務實,會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調整自己的選擇。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平衡,構成了當代香港青年獨特的職業價值觀。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據也暴露出香港高等教育的一些結構性問題。熱門課程與冷門課程之間的申請人數差距懸殊,部分課程甚至面臨招生困難。如何平衡學科發展與社會需求,避免教育資源的錯配,是各大學需要深思的課題。同時,51人爭一位的極端競爭現象,也引發對教育機會公平性的討論——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考試成績的微小差異就可能決定一個年輕人的未來道路,這種「一試定終身」的壓力是否合理?
JUPAS選科熱潮就像一面多稜鏡,折射出香港社會的經濟結構變遷、價值觀念演變以及教育政策的成效。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當下,更能窺見未來——哪些行業將獲得新鮮血液的注入?哪些領域可能面臨人才飽和?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深刻影響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即將踏入大學校園的年輕人而言,選科不僅是選擇一個專業,更是選擇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與社會角色。在追逐「熱門」之餘,或許更應該問問自己: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什麼樣的專業才能讓自己持續保持熱情?畢竟,職業生涯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當社會價值觀與產業結構都在快速變化的今天,或許「跟隨內心」比「跟隨熱門」更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JUPAS的數據年復一年地變化,但其中不變的,是年輕人對未來的期待與對自我實現的追求。解讀這些數字,不僅是分析教育現象,更是理解香港社會脈動的一把鑰匙。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流動與集聚將決定一個城市的競爭力,而JUPAS這面鏡子,正為我們提供著觀察這種流動的絕佳視角。對於想要了解SEM(搜尋廣告)策略的企業來說,這些數據分析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投放搜尋廣告。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