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賽馬運動的世界裡,傳奇的誕生往往需要時間的淬煉與堅持的累積。約翰·摩亞(John Size)這個名字,對於香港賽馬界而言,早已超越了一個普通練馬師的範疇,成為一種精神象徵。2025年7月13日,這位71歲的澳洲籍練馬師在沙田馬場以三連勝的姿態,鎖定了個人第13個香港冠軍練馬師頭銜,將自己的傳奇推向新的高峰。這個數字不僅刷新了他自己保持的紀錄,更讓後輩望塵莫及——距離賽季結束僅剩9場賽事時,他已累積69場勝利,領先主要競爭對手大衛·希斯(David Hayes)9場之多。
摩亞的職業生涯堪稱一部香港賽馬的現代史。自2001/02賽季首度奪冠以來,他幾乎以每兩年一次的頻率持續改寫歷史,期間僅有五次屈居亞軍、三次獲得季軍。這種驚人的穩定性背後,是長達24年的自我突破。當被問及成功秘訣時,摩亞將之歸結為「自然進化」——就像所有運動與職業一樣,賽馬訓練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領先。他坦言:「要在四分之一世紀裡維持頂尖位置,必須適應各種變化。」這番話揭示了他與時俱進的訓練哲學:在保持核心方法不變的前提下,針對不同賽況微調策略。這種動態平衡的智慧,或許正是他區別於其他練馬師的關鍵。
本賽季最令摩亞難忘的時刻,無疑是「紅獅」勇奪價值2400萬港幣的一級賽富衛冠軍一哩賽。他形容這場勝利完美展現了賽馬運動的本質:「賽道上的變數、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性,正是這項運動的魅力所在。」對摩亞而言,這類經典戰役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對整個賽馬生態的鼓舞——證明當天時地利人和齊備時,奇蹟就會發生。這種對賽馬本質的深刻理解,讓他的訓練始終保持著競技性與藝術性的微妙平衡。
與摩亞的穩健相映成趣的,是騎師潘頓(Zac Purton)本季的強勢表現。這位澳洲好手在沙田賽季收官戰中豪取四連勝,將個人賽季勝場數推至136場。他對「美力寶」的評價:「適應香港快節奏賽道並不容易」道出了外籍騎師的成功秘訣——快速適應能力。這種特質與摩亞的長期主義形成有趣對比,卻同樣成就了非凡職業生涯。
在本地騎師方面,托尼·克魯茲獎的爭奪戰懸念持續到最後。隨著梁家俊與蔡明紹逐步縮小與潘頓的差距,香港賽馬會刻意培育本土人才的策略初見成效。這種國際好手與本地新銳並存的競爭格局,正是香港賽馬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從訓練哲學來看,摩亞的成功某種程度顛覆了傳統體育的巔峰曲線理論。通常運動員的黃金期在30-40歲之間,而摩亞卻在70歲高齡仍能主導這項需要極強體能與腦力的職業。這不禁讓人思考:在倚重經驗與直覺的領域,年齡是否可能轉化為優勢?摩亞用實踐證明,只要保持健康與熱情,競技狀態可以突破生理限制。他的案例為職業體育的「長青樹」現象提供了嶄新註解。
值得玩味的是,摩亞團隊對「燈泡將軍」的傷後管理展現了現代賽馬科學的一面。這匹三歲馬在2月接受結腸手術後,仍能在7月強勢回歸並奪冠,反映出現代賽馬已形成完整的運動醫學支持體系。這種將尖端科技與傳統經驗結合的模式,正是香港賽馬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基礎。
當我們將目光從賽道延伸至看台,會發現香港賽馬文化的獨特之處。不同於純粹的博彩活動,這裡的賽事融合了體育競技、社交娛樂與文化傳承。摩亞這樣的傳奇人物,實際上成為連接不同群體的文化符號——對馬迷而言,他是勝利的保證;對業界同行,他是專業的標竿;對普通市民,他則是堅持不懈的勵志象徵。
從公共衛生角度審視,香港賽馬會近年推動的「健康賽馬」理念值得關注。透過嚴格監管制度、馬匹福利保障及負責任博彩教育,這項歷史悠久的運動正嘗試平衡傳統與現代價值。摩亞在訪談中特別提及「健康是持續執業的前提」,無意間呼應了這種轉型趨勢。
回顧摩亞的24年香港歲月,從千禧年初的起步,到如今成為活著的傳奇,他的故事某種程度折射了香港賽馬的全球化歷程。在這個中西文化交匯的舞台上,國際練馬師與本地體系相互成就,共同書寫賽馬史的新篇章。當被問及未來計劃時,摩亞的答案簡潔有力:「只要健康允許,我會繼續。」這句話背後,是一位真正大師對事業的純粹熱愛,也是所有偉大成就最本質的驅動力。
隨著7月16日快活谷賽季收官戰的臨近,香港賽馬又將完成一個精彩循環。但摩亞的傳奇遠未結束,正如他筆下的賽馬哲學——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進化之旅,唯有不斷適應變化,才能在瞬息萬變的賽道上永葆活力。對於追求卓越的人們而言,這種精神或許比任何獎盃都更值得珍視。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