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餐飲業結業潮:租金壓力與經濟轉型的深層矛盾

香港餐飲業結業潮:租金壓力與經濟轉型的深層矛盾

香港餐飲業的寒冬:從明星海鮮酒家結業看租賃市場與經濟結構的深層矛盾

香港黃大仙竹園邨的明星海鮮燒鵝專門店即將在8月1日結束營業,這個消息如同一枚投入平靜水面的石子,激起的不僅是食客們的不捨,更折射出香港餐飲業面臨的結構性困境。與此同時,太子金滿樓也宣布將於7月31日結業,兩家老字號酒樓的相繼退場,絕非偶然的商業決策,而是香港經濟生態系統中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必然結果。當我們深入分析這些案例時,會發現它們背後隱藏著更為複雜的經濟邏輯和社會矛盾。

明星海鮮燒鵝專門店員工透露的結業原因直指問題核心——領展作為業主拒絕減租。這家經營了九年的酒樓,在近年香港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生意已下跌約三成,卻仍需負擔九年前訂立的高額租金。這種僵化的租賃模式在香港並非個案,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更值得玩味的是,據員工透露,原址未來可能轉租給養老院,這暗示著領展作為商業地產巨頭對不同業態的租金承受能力有著精確計算,也反映出香港人口老化趨勢正在重塑商業地產的租戶結構。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種商業地產的「擇優而租」行為,實質上是資本在人口結構變遷中的理性選擇,但這種「理性」卻可能加劇社區商業多樣性的消失。

太子金滿樓的情況同樣令人深思。開業僅六年的金滿樓,面對的是業主「逆市加租」的決策。在當前經濟環境下,這種看似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實際上可能隱含著業主對未來租金走勢的預期,或是對該地段商業價值的重新評估。金滿樓公告中提到的「將尋找新的落腳點重新出發」,既是一種商業策略的調整,也暗示了香港商業地產市場中「位置溢價」的殘酷現實——同一品牌在不同地段可能面臨完全不同的生存境遇。這種現象背後,是香港土地資源稀缺性與商業活力之間的深刻矛盾。

將視野擴大到宏觀層面,這兩家酒樓的結業絕非孤立事件。近年來,從金裝燉奶佬餐廳、大班麵包西餅到海皇粥店,香港餐飲業已掀起一波結業潮。這種現象的集中爆發,反映的是香港經濟結構轉型期的陣痛。一方面,傳統餐飲業面臨成本剛性上升(尤其是租金和人力成本)與收入彈性下降的雙重擠壓;另一方面,香港經濟正在經歷從傳統服務業向知識型經濟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未能及時調整商業模式的傳統業態自然面臨淘汰風險。從產業經濟學角度看,這實際上是市場機制下的「創造性破壞」過程,雖然痛苦但或許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明星海鮮燒鵝專門店員工提到的「九成都是街坊客」,以及竹園邨失去唯一酒樓的情況,凸顯了這類結業事件對社區結構的深遠影響。餐飲場所尤其是老字號酒樓,在香港社區中往往承載著超越商業的社會功能——它們是街坊社交的樞紐,是社區記憶的載體,甚至是本土文化的守護者。當這些場所因租金問題而消失時,失去的不僅是一個用餐地點,更是社區凝聚力的重要紐帶。從社會經濟學角度來看,這種「社區資本」的流失可能導致社會連結的弱化,其長期影響遠超單純的經濟損失。

面對這樣的局面,單純指責業主「不近人情」或政府「監管不力」都過於簡單化。領展作為上市公司,對股東負有盈利責任;小型業主可能也面臨供樓壓力;而政府在土地政策上的選擇空間同樣受到多方制約。這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囚徒困境」——各方基於自身利益做出的理性選擇,卻可能導致集體非理性的結果。破解這一困局,或許需要更創新的政策思維,例如針對社區必需商業設施的租金管制、對長期經營的老字號提供稅務優惠,或是推動商業地產的「社會企業」模式等。

從更長期的視角看,香港餐飲業乃至整個零售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這不僅意味著商業模式的創新(如加強線上業務、發展特色產品),也涉及人力資源結構的調整(如引入更多自動化技術應對人力短缺)。同時,商業地產市場也需要建立更具彈性的租賃機制,使租金水平能更靈敏地反映實際經濟狀況,而非單純依賴歷史合約或僵化的預期。在這個過程中,SEM策略可以幫助傳統餐飲業者更精準地找到潛在客戶,而搜尋廣告則能有效提升品牌在數位時代的能見度。

明星海鮮酒家和金滿樓的結業,就像香港經濟轉型期的兩個切片,讓我們得以窺見表面現象下的結構性問題。在緬懷這些即將消失的味道之餘,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建構一個既能保持商業活力,又能維繫社區多樣性的新型經濟生態。這不僅關係到餐飲業的未來,更關乎香港作為國際都市的長期競爭力與社會韌性。當最後一籠點心蒸好,最後一隻燒鵝售罄,留給我們的除了不捨,更應該是一份推動變革的決心。畢竟,在經濟發展的長河中,適應與創新才是永恆的主題。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