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放榜:從狀元現象看香港教育的多元與挑戰
隨著2025年IB放榜結果揭曉,香港教育界再次掀起一陣熱議。滬江維多利亞學校誕生5名狀元,拔萃男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等名校亦紛紛報喜,全港至少12名學生以45分滿分成績傲視群倫。這不僅是學生個人能力的展現,更是香港教育體系多元發展的一個縮影。SEM數據顯示,在這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我們是否應該更深入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公平性?
IB課程作為國際認可度極高的學制,其評分方式與香港本土的DSE截然不同。IB強調持續評核,學生需在六大範疇(包括語言、數學、科學等)均衡發展,並完成知識理論、延伸論文等項目。這種全面性的評估方式,某種程度上更能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非一試定生死。然而,這也意味著IB課程對學生的時間管理、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極高,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壓力。關鍵字研究指出,這種壓力可能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IB狀元人數在全球佔比長期維持在10%以上,這與香港特殊的教育環境密不可分。一方面,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擁有眾多優質的國際學校;另一方面,隨著DSE的推行,越來越多的直資名校開辦IB課程,形成雙軌並行的局面。這種多元選擇固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凸顯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IB課程學費高昂,且多集中在私立及直資學校,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難以負擔。廣告著陸頁的設計應該考慮到這些教育不平等問題。
疫情期間,香港IB狀元人數曾一度飆升至130人,這與評分方式的調整不無關係。如今雖然「復常」,但狀元人數仍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的學生是否過度追求完美分數?當醫科等「神科」將入學門檻設定在43分以上時,這種競爭是否已經偏離了教育的初衷?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勞雯懿希望修讀醫科,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的蕭朗哲、王俊燁等狀元也將面臨人生的重要選擇,他們的故事反映的不仅是個人奮鬥,更是整個教育體系價值取向的縮影。Google商家檔案顯示,這些名校的競爭日益激烈。
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IB與DSE的雙軌制雖然提供了多元出路,但也可能加劇社會分化。能夠進入IB體系的學生,往往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這無形中創造了某種「教育特權」。保良局屬校的表現固然令人欣喜,但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階層的孩子。鄉村支教經驗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潛能,關鍵在於能否獲得適合的發展機會。廣告報表分析顯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日益嚴重。
IB狀元們的成就值得慶賀,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教育的真諦不在於製造多少「滿分選手」,而在於培養能夠獨立思考、關懷社會的完整人格。當聖士提反書院的狀元因家人染疫而立志從醫,當男拔榜眼因自身病榻經歷決心行善,這些故事或許比單純的分數更令人動容。香港教育需要的不僅是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更需要一種以人為本、尊重多元價值的教育哲學。
未來,隨著教育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香港如何在保持IB優勢的同時,提升DSE的國際認受性?如何讓不同背景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我們對教育本質的不斷反思與實踐中。IB放榜不僅是成績的公布,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香港教育的成就與挑戰,值得每一位關心教育的人深思。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