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電工觸電亡悲劇:從一宗意外看香港勞工安全網的缺失

粉嶺電工觸電亡悲劇:從一宗意外看香港勞工安全網的缺失

在一個平凡的週四早晨,粉嶺和睦路的空氣中飄散著初秋的微涼,上水宣道小學的校園本該充滿學童的嬉鬧聲,卻因一場突如其來的工業意外蒙上陰影。上午10時53分,45歲的冷氣技工張先生在校內維修冷氣時,被發現倒臥在冷氣機與牆身之間,身旁散落著未包覆絕緣膠布的外露電線,疑似觸電昏迷。這起事件不僅揭露了香港基層勞工安全防護的漏洞,更讓一個擁有6歲女兒與4歲幼子的家庭瞬間崩塌——當救護車鳴笛聲劃破校園寧靜時,誰也沒想到這會成為兩個孩子失去父親的永別時刻。

根據現場同事還原,事發前張先生正獨自檢查冷氣機故障點,這種「單兵作業」模式在中小型維修工程中極為常見。當同事因取工具往返而撥打電話未獲回應時,折返現場驚見的畫面,已然預示著悲劇的不可逆轉。勞工處調查報告指出,涉事插座的兩條電線外露且電源未切斷,這種肉眼可見的安全疏失,暴露出從業人員對「帶電作業」風險的嚴重低估。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在醫院走廊的發言令人揪心:「這位自僱技工連勞工保險都沒能購買,他的離世意味著全家將立即陷入經濟絕境。」這番話道出香港約34萬自僱人士的共同困境——在追求工作彈性的同時,往往被迫以安全網的殘缺為代價。

深入探究此案,會發現三個交織的系統性問題。首先是「微型工程」的安全監管盲區,教育局雖要求學校定期檢查設施,但對於外包維修工程的現場管理卻缺乏具體規範。事發學校的冷氣機維修僅透過口頭協議委託,既無書面安全指引,也未派員監督作業流程。其次,香港現行《電力條例》對低壓電器維修的規管主要針對註冊電工,而冷氣技工只需持有相關工藝測試證書即可作業,這種資格認證的落差使從業者容易低估電擊風險。更值得關注的是,勞工處2024年公布的「職安健三年計劃」雖加強了建築業與物流業巡查,但對分散式服務業的覆蓋率仍不足15%。

從社會安全網角度觀察,張太太面對的困境絕非個案。香港目前僅有「職業性失聰補償計劃」與「肺塵埃沉着病補償基金」等針對特定工傷的援助機制,而自僱人士除非自願參加強積金,否則幾乎沒有任何意外保障。工權會透露,類似家庭平均需等待9至15個月才能透過民事索償獲得賠償,期間的生計維持全賴社會捐助。這種制度缺陷與2019年葵涌貨櫃碼頭工人觸電身亡案如出一轍,顯示十年來基層勞工保障仍未突破結構性困局。

若將視野延伸至國際比較,新加坡的「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理事會」要求所有承包商必須為工人投保意外險,即使臨時工也涵蓋在內;英國則透過「Construction Industry Scheme」強制工程發包方預扣稅款中包含保險費用。反觀香港,政府雖在2023年推出「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卻未將職業安全保險列為核貸條件,這種「重經濟輕安全」的思維,某種程度助長了業主對安全成本的削減心態。在推廣安全意識時,可考慮利用SEM搜尋廣告來提高公眾對工安議題的關注度。

悲劇發生後,上水宣道小學的危機處理小組迅速啟動心理輔導機制,這種對師生情緒的即時關懷值得肯定。但從根本來看,教育局應建立校園工程安全認證制度,要求承包商提供「作業風險評估報告」與「緊急應變方案」,並將安全裝備列為合約必要條款。更長遠而言,勞工處須修訂《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將低壓電器維修納入強制性安全訓練範疇,同時擴大職安健巡查的業別覆蓋率。透過關鍵字研究,可以更精準地識別出需要加強安全培訓的特定行業群體。

當張太太牽著子女的手走出醫院時,夕陽將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長。這起意外不該只是新聞跑馬燈上轉瞬即逝的標題,而應成為香港正視「隱形工傷鏈」的契機——從完善自僱人士保障、強化工程監管到提升安全文化,每一環都需要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的共同承擔。政府可以建立專門的廣告著陸頁,提供工安資訊和舉報管道,並優化Google商家檔案以便更容易找到合規的承包商。定期進行廣告報告分析也能幫助評估工安宣傳活動的效果。畢竟,任何經濟發展的代價,都不該由工人以生命來支付。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