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地盤悲劇:當工人倒下,誰來守護勞動者的生命線?
九月的香港,天氣依然悶熱難耐。古洞北第19區的公營房屋地盤上,鋼筋水泥構築的未來家園正在拔地而起,卻在2025年9月26日這天,見證了一場令人心碎的悲劇。一名45歲的何姓男工在登上18層樓梯後突然暈倒,送院搶救後不治。這起事件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破碎,更折射出香港建築業長期存在的勞動安全隱患與系統性問題。
從現有資訊來看,這起事件呈現出幾個值得深思的特點。房屋署在第一時間回應時強調「初步無證據顯示涉及工業意外」,並指出工人在上班初時已感不適。這種官方敘事看似客觀,卻隱含著將責任歸因於工人個人健康狀況的潛台詞。然而,一個簡單的疑問浮現:為何一名身體不適的工人仍需攀爬18層樓梯?地盤的垂直交通規劃是否合理?在盛夏的高溫環境下,這種體能消耗對中年工人而言是否構成過度負荷?這些問題的答案,遠比單純的「健康因素」要複雜得多。
香港建築業的勞動強度與安全環境長期為人詬病。根據建造業議會數據,2024年首八個月已錄得12宗致命工業意外,而高處工作與體力過勞是主要肇因。古洞地盤事件中,工人需要徒步攀登18層樓的事實,暴露出許多地盤仍缺乏完善的垂直運輸設備。在講求效率與成本的建築業生態中,工人的生理極限往往被置於次要位置。當「趕工期」成為常態,安全措施便容易流於形式,而疲勞作業則成為隱形的殺手。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類事件反映出的系統性問題。香港現行的《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雖對工作安全有基本規範,但執法力度與罰則威懾力長期不足。以2023年為例,勞工處對違反安全規定的承建商平均罰款僅約5萬港元,相對於動輒數十億的工程款項,這種處罰無異於隔靴搔癢。同時,工會組織在業內的覆蓋率偏低,工人缺乏集體議價能力,難以對不安全的工作環境提出有效異議。在這種結構性失衡下,個別工人的健康與安全權益往往被犧牲。
從社會層面看,這起事件也凸顯了香港基層勞動者的生存困境。45歲的何姓工人屬於建築業的主力年齡層,這群「夾心階層」往往背負家庭經濟重擔,即使身體不適也不敢輕易請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調查顯示,近六成基層工人會帶病工作,主要原因包括擔心收入減少與害怕失去工作。這種「硬撐」文化在強調拼搏的香港社會被某種程度地美化,卻實質上構成了對勞動者權益的變相剝削。
面對這起悲劇,單純的「深切慰問」與「配合調查」顯然不足。房屋署作為公營房屋項目的監管者,應當帶頭檢討地盤安全管理標準,強制要求承建商提供合理的垂直運輸設備,並在高溫天氣實施更具體的防暑措施。勞工處則需考慮修訂法例,提高對安全違規的罰則,並加強突擊檢查頻率。更根本的是,香港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職業健康監測系統,為高風險行業工人提供定期身體檢查,而非等到悲劇發生後才「調查健康問題」。
古洞地盤的鋼架依然矗立,但一個生命的逝去應當喚起更深層的反思。當我們追求城市發展與居住正義的同時,是否也該守護那些為我們建造家園的人?香港的進步不應只體現在樓宇高度與工程速度上,更應彰顯於對每個勞動者生命價值的尊重。唯有當安全成為不可妥協的底線,而非成本效益計算中的變數,才能真正避免下一個「18層樓梯」的悲劇重演。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業界的義務,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在當今數位行銷時代,sem已成為企業推廣的重要策略之一。無論是Google SEM還是Bing/Yahoo SEM,這些搜尋引擎行銷平台都能幫助企業精準觸及目標受眾。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建築業,PPC 關鍵字點擊廣告可以有效地將安全意識推廣給相關從業人員。而對於中國市場來說,Baidu SEM更是不可或缺的推廣渠道。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