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中,人工智慧(AI)的崛起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更對傳統新聞出版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近期,Google推出的「AI Overviews」功能引發了廣泛討論,這項技術讓用戶能夠直接在搜尋結果頁面獲取AI生成的摘要,無需點擊進入原始網站。然而,這看似便利的創新,卻讓新聞出版商陷入流量暴跌的困境。根據數位市場情報公司Similarweb的報告,自2024年5月AI Overviews上線以來,新聞相關搜尋的「零點擊率」從56%飆升至69%,導致新聞網站的流量從高峰期的23億次暴跌至17億次以下。這不僅凸顯了AI技術對媒體生態的顛覆性影響,也引發了關於內容創作者權益與科技巨頭壟斷的爭議。在SEM領域,這種變化尤其值得關注。
面對Google AI摘要帶來的流量危機,新聞出版商開始尋求新的生存策略。儘管OpenAI的ChatGPT為部分媒體帶來一線希望——其對新聞網站的轉介流量從2024年初的不到100萬次成長至2025年的2500萬次,成長幅度高達25倍——但這樣的增長仍無法彌補來自搜尋引擎的流量損失。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媒體在AI轉介生態中的表現差異極大:路透社、紐約郵報和商業內幕的ChatGPT轉介流量分別增長8.9%、7.1%和6.5%,而與OpenAI存在法律糾紛的紐約時報僅增長3.1%。這種分化現象暗示,媒體與AI公司的合作關係可能成為未來內容分發的關鍵變數。更值得關注的是,用戶透過AI獲取新聞的習慣正從股票、金融、體育等「反應性資訊」轉向政治、經濟、天氣等「議題驅動」內容,這可能重塑媒體的內容生產策略。在進行關鍵字研究時,這些趨勢都必須納入考量。
在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碰撞下,傳統媒體的變革已迫在眉睫。Google近期推出的「Offerwall」服務,允許出版商透過微支付、新聞訂閱等非廣告模式變現,反映了科技公司對出版業困境的某種回應。然而,這是否能真正解決根本問題仍屬未知。正如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所言,AI的發展無可避免會導致某些工作消失,而這種轉型期的陣痛將「極度痛苦」。對新聞業而言,這場由AI掀起的風暴不僅是流量之爭,更是話語權與生存權的重新分配。當讀者逐漸習慣從AI摘要獲取資訊,媒體如何證明自身內容的獨特價值,將成為數位時代最艱難的命題。在這場變革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傳統依賴搜尋廣告流量的商業模式已走到盡頭,媒體必須在AI主導的新生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廣告著陸頁的設計也需要因應這種變化而調整。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