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我記得》幕後風暴:劉若英首執導筒的創作困境與突破

《忘了我記得》幕後風暴:劉若英首執導筒的創作困境與突破

在當代影視作品的洪流中,劉若英首次執導的Netflix原創華語影集《忘了我記得》無疑掀起了一陣波瀾。這部集結了謝盈萱、秦漢、霍建華等實力派演員的作品,自上線以來便持續佔據台灣Netflix排行榜首位,卻也伴隨著如影隨形的爭議與討論。從幕後花絮到劇情設定,從演員表現到社會議題的探討,這部劇作如同一面多棱鏡,折射出當代台灣影視創作的光譜與困境。

幕後特輯中,劉若英示範角色情緒竟讓金馬影后謝盈萱當場淚崩離席的戲劇性畫面,揭示了這位新銳導演獨特的創作能量。作為橫跨音樂、文學、表演的多棲藝術家,劉若英將她對生活的細膩觀察轉化為鏡頭語言,這種「用一句話攻破你」的導演風格,讓霍建華驚嘆其「女性視角的細膩」,更讓劉品言直呼「她真的看到了我就是角色本人」。這種創作方法論的特別之處在於,劉若英擅長將個人生命經驗提煉為普遍情感,就像她在演唱會上打造「飛行日」概念的初衷——讓觀眾在藝術中找到暫時逃離現實的出口。

然而這部講述脫口秀演員程樂樂面對婚姻危機、父親失智等人生課題的作品,卻因脫口秀橋段陷入抄襲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的質疑。劇中謝盈萱穿婚紗表演單口喜劇、在舞台上數落丈夫等情節,與經典美劇的高度相似性引發專業評論者批評「缺乏田調基礎」。對此製作方的回應頗具深意——他們強調這是「將生活悲劇轉化為幽默段子」的創作本質,卻也暴露出台灣類型劇在開發新題材時,容易陷入形式模仿而缺乏在地轉化的困境。這種創作焦慮恰似劇中程樂樂的處境:在國際串流平台與本土觀眾品味的夾縫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

演員表現成為觀眾評價最為兩極的戰場。79歲的秦漢以層次分明的演技,將從樂天老頑童到失智患者的轉變刻畫得絲絲入扣,被譽為「預約金鐘戲王」的演出;相較之下,霍建華與謝盈萱的夫妻組合卻被指「火花不足」。有趣的是,這種「不搭」恰恰暗合劇情設定——兩個價值觀迥異的靈魂如何在婚姻中碰撞。而謝盈萱再度出演「扛起生活重擔的大齡女子」,引發關於「台灣女演員角色單一化」的討論,這現象本身竟與她在前作《影后》中的台詞形成互文,構成對產業現狀的微妙諷刺。

該劇對失智症與長照議題的處理,同樣引發專業領域的辯論。劇中程樂樂在捷運崩潰的場景,真實呈現家庭照顧者的精神耗損,卻因未提及現有長照資源而遭批評「宣揚過時孝道」。家總秘書長陳景寧的質疑點出影視作品的社會責任難題:藝術創作究竟該忠實呈現個人經驗,還是必須承載公共議題的教育功能?這種張力恰恰反映了台灣社會面對高齡化浪潮時的集體焦慮。

從更深層次看,《忘了我記得》的創作軌跡映照出台灣影視人的共同命題。當劉若英在IG坦言「只想躲起來偷看留言」時,道盡了創作者面對市場檢視的脆弱;而謝盈萱角色引發的類型化爭議,則揭露產業鏈中角色開發的慣性思維。值得思考的是,在國際串流平台主導觀影習慣的時代,這部試圖融合脫口秀、失智議題、女性成長等多重元素的劇作,其引發的種種討論,或許比作品本身更具啟發性——它像一面鏡子,照見台灣影視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摸索身影。

最終回歸劇名《忘了我記得》的哲學意涵,這部作品恰似一場關於記憶的辯證:我們記住了爭議與批評,卻可能忘記創作者的初心;討論著情節的瑕疵,卻忽略那些真正觸動人心的表演瞬間。就像劇中樂爸逐漸消失的記憶裡,始終留存著對女兒的愛,或許評價兩極的聲浪中,真正值得被記住的是台灣團隊勇於挑戰新題材的創作勇氣。當劉若英帶著她從歌手、演員到導演的生命積累,首次掌鏡長篇劇集時,這種不懼失敗的藝術冒險精神,或許才是華語影視最該「記得」的珍貴品質。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