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I零售集團大裁員:香港零售業轉型陣痛

DFI零售集團大裁員:香港零售業轉型陣痛

在香港零售業的版圖上,DFI零售集團無疑是一塊重要的拼圖。作為惠康、萬寧及7-Eleven等知名品牌的母企,其動向往往牽動着整個行業的神經。近日,這家零售巨頭傳出裁員消息,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這不僅是一個企業的內部調整,更折射出香港零售業當前面臨的深層次挑戰。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這一事件背後隱藏着成本壓力、消費習慣轉變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

DFI零售集團行政總裁貝思哲在內部電郵中坦承,過去五年支援職能成本大幅增加,雖然已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這種做法被認為不可持續。這番表態揭示了零售業長期存在的矛盾——企業如何在維持利潤與保持價格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2023年本地零售業總銷貨價值雖較疫情期間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復至2018年水平。與此同時,營運成本卻持續攀升,特別是租金與人力成本這兩座大山,令傳統零售模式承受巨大壓力。值得注意的是,DFI選擇在此時進行架構調整,恰逢香港失業率升至3.7%的敏感時期。金融學者李兆波的預測更為悲觀,他認為受零售及餐飲市道疲弱影響,失業率年內可能突破4%。這種背景下,大型企業的裁員決策往往會產生放大效應,進一步影響消費信心與就業市場的良性循環。

深入分析DFI的業務結構可以發現,其旗下三大主力品牌正面臨截然不同的市場境遇。擁有逾千間分店的7-Eleven憑藉其便利性優勢,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保持穩定需求;而定位於健康生活的萬寧,則受益於近年健康意識提升的趨勢。相比之下,作為傳統超市的惠康面臨的挑戰最為嚴峻。隨着香港消費者日益傾向於線上購物及折扣商店,中型超市的市場空間正被逐步擠壓。這種分化現象說明,零售業的轉型不僅是成本控制的問題,更是商業模式能否適應新消費生態的考驗。DFI提出的「簡化營運」策略,實質上是對這種市場變化的被動應對。將部分職位外判的做法,反映了企業試圖將固定成本轉化為可變成本的管理思路,這在跨國企業中雖非新鮮事,但對香港就業市場的衝擊不容小覷。

值得玩味的是,DFI的裁員消息與其股價表現形成鮮明對比。截至消息傳出時,集團股價年內累計漲幅超過50%,顯示資本市場對其改革措施持樂觀態度。這種股價與就業市場的反向運動,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現代企業經營的一個殘酷現實——精簡人力往往被視為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能夠在短期內獲得投資者青睞。然而從長期來看,過度壓縮人力成本可能削弱服務質量與員工士氣,最終影響品牌價值。這種兩難境地正是當代零售業管理者必須謹慎權衡的課題。DFI的案例也提醒我們,企業的財務表現與社會責任之間需要找到適當的平衡點。

將視野擴展至整個亞太零售市場,會發現DFI的調整並非孤例。日本7-Eleven母公司Seven & i Holdings早前也宣布關閉部分虧損門店,而新加坡的Dairy Farm集團(DFI的前身)近年同樣進行了多次架構重組。這種區域性現象說明,傳統零售業正面臨着電商崛起、消費習慣改變及成本結構惡化等共性挑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市場還疊加了旅客消費模式轉變的獨特因素。疫情前,內地旅客貢獻了香港零售額的近三分之一,但現今旅客更傾向於體驗式消費而非單純購物,這對以商品銷售為主的傳統零售商構成額外壓力。

在數位化浪潮下,DFI的競爭對手們已紛紛布局線上渠道。屈臣氏集團大力發展O+O(線下及線上)零售模式,百佳超市則加強與foodpanda等平台的合作。相較之下,DFI在數位轉型方面的動作顯得較為遲緩,特別是在SEM策略的應用上落後於同業。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其在成本壓力下選擇裁員而非技術升級作為首要解決方案。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當行業處於變革期時,企業的戰略選擇往往決定其未來的市場地位。DFI能否在精簡人力的同時加速數位化進程,將成為影響其長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對香港經濟而言,零售業就業市場的波動具有指標性意義。該行業從業人員約佔全港就業總數的10%,且多為基層職位。大型零售集團的裁員決策可能產生連鎖反應,進一步影響已經脆弱的消費信心。這種情況下,企業除了考慮短期成本效益外,還需要評估其社會影響。一些國際企業在類似處境下採取的漸進式調整、自然流失或再培訓轉崗等「軟着陸」方式,或許值得借鑑。畢竟,健康的消費市場離不開穩定的就業環境,這兩者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展望未來,香港零售業的轉型之路仍充滿變數。對DFI這樣的傳統巨頭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如何削減成本,而在於如何重塑商業模式以適應新的市場現實。這可能需要從商品結構、渠道策略到顧客關係管理等各個層面進行系統性創新,包括進行全面的關鍵字研究來優化線上曝光。在消費者日益注重性價比與購物體驗的今天,單純依靠規模優勢或品牌慣性的經營思路已難以為繼。DFI的裁員消息或許只是一個開始,它預示着香港零售業即將進入一個深度調整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平衡效率變革與人文關懷、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的企業,才最有可能在變局中贏得新的成長空間。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