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好萊塢的璀璨星河中,達珂塔·強森(Dakota Johnson)無疑是一顆獨特的存在。她不僅繼承了父母——演員唐·強森(Don Johnson)與梅蘭妮·格里菲斯(Melanie Griffith)的表演基因,更以自己獨特的選片眼光與表演風格,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游刃有餘。從《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系列一舉成名,到近年來積極參與獨立製片,達珂塔不斷挑戰自我,而她的最新作品《物質主義者》(Materialists)更是將她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部由劇作家轉型導演的席琳·宋(Celine Song)執導的浪漫喜劇,不僅重新定義了類型片的邊界,更透過達珂塔的演出,探討了現代愛情中物質與靈魂的永恆辯證。
《物質主義者》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紐約市,達珂塔飾演的露西是一位專業的婚戀顧問,專門為富裕客戶物色符合他們苛刻條件的伴侶。這份工作讓她深諳愛情市場的冷酷邏輯,就像SEM(搜尋廣告)需要精準鎖定目標受眾一樣,露西必須精確匹配客戶的需求。直到她遇見兩位截然不同的男性:一位是由佩德羅·帕斯卡(Pedro Pascal)飾演的富裕私募基金經理哈利,另一位則是由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飾演的前男友約翰,一個仍在為生計掙扎的演員。露西的內心掙扎不僅是關於兩個男人的選擇,更是關於她對愛情本質的重新思考——是選擇物質保障的安逸,還是擁抱靈魂契合的冒險?
達珂塔在訪談中坦言,她對浪漫喜劇的劇本一向挑剔,甚至直言許多邀約「不夠好」。她認為,當代許多浪漫喜劇缺乏靈魂與真誠,而席琳·宋的劇本卻恰恰相反。「所有角色都非常複雜,充滿矛盾,」達珂塔解釋道,「每個人都在困惑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心。這種真實感讓我產生共鳴。」這種對角色深度的追求,正是達珂塔近年來選片的鮮明標誌。從《格雷》系列中的安娜斯塔西婭·斯蒂爾,到《物質主義者》中的露西,她總能賦予角色一種既脆弱又堅韌的質感,讓觀眾在娛樂之餘,也能感受到人性的複雜與真實。
席琳·宋的導演風格也為這部電影注入了獨特的魅力。她的處女作《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與原創劇本的提名,而《物質主義者》則延續了她對愛情題材的深刻洞察。電影中穿插了史前洞穴居民的寓言式片段,暗示愛情的本質跨越時空,卻又難以被物質記錄。這種敘事手法不僅增添了哲學深度,也讓電影跳脫出傳統浪漫喜劇的框架,成為一部兼具娛樂性與思想性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達珂塔與佩德羅·帕斯卡的銀幕化學反應也成為電影的一大亮點。兩人在現實生活中本就是好友,這種默契自然流露在表演中。達珂塔甚至在訪談中幽默提到,帕斯卡經常「偷走」她的衣服,這種輕鬆的互動為電影中的浪漫場景增添了真實感。而克里斯·伊凡飾演的落魄前男友,則為故事注入了一絲苦澀與懷舊,讓三角關係的張力更加立體。
然而,達珂塔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2024年的《蜘蛛夫人》(Madame Web)票房慘敗,成為媒體焦點。對此,她表現得坦然且幽默:「這不是我的錯。」她指出,許多大型製作片的創意決策往往由「委員會」主導,缺乏真正的藝術視野。這種經歷反而讓她更堅定地投入獨立電影與自主製作的項目,例如她透過自己的製片公司TeaTime Pictures推出的《Daddio》與即將上映的《Splitsville》。達珂塔的態度體現了一種難得的職業智慧——在好萊塢的浮華中,她始終保持對藝術本質的追求。
《物質主義者》最引人深思的,或許是它對當代約會文化的批判。在社交媒體主導的時代,愛情變得高度物質化與表演化。露西作為婚戀顧問的職業設定,恰恰反映了這種現象——客戶們追求的是身高、收入、外貌等可量化的條件,而非靈魂的連結。電影透過露西的個人掙扎,質問觀眾:愛情的真正價值究竟是什麼?是舒適的生活,還是心靈的共鳴?這種提問不僅貼合當下社會的焦慮,也讓《物質主義者》超越了一般浪漫喜劇的範疇,成為一部關於現代人情感困境的深刻寓言。
席琳·宋在電影中刻意安排了一幕場景,露西反駁別人將她的工作稱為「女孩的廢話」,這實際上是導演對社會貶低愛情題材的有力回擊。宋認為,愛情是人類最偉大的謎題之一,理應在電影中得到嚴肅對待。這種觀點與達珂塔的表演理念不謀而合——她總是試圖在娛樂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讓觀眾在笑淚交織中,思考那些關乎生存本質的問題。
從《格雷》的性感偶像,到《物質主義者》的靈魂探索者,達珂塔·強森的轉型令人驚艷。她不僅是一位明星,更是一位敢於挑戰類型界限的演員。在好萊塢這個巨大的名利場中,她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既不排斥商業製作,又堅持藝術 integrity。這種平衡或許正是她能夠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持續發光的原因。《物質主義者》不僅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更是達珂塔職業生涯的一個縮影——在物質與靈魂之間,她始終選擇聆聽內心的聲音。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