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樂一哥焗豬扒飯申遺:平民美食如何成為香港文化符號

大家樂一哥焗豬扒飯申遺:平民美食如何成為香港文化符號

焗豬扒飯的「非遺」之路:從快餐到文化符號的蛻變

當大家樂宣布為招牌「一哥焗豬扒飯」申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這道金黃芝士覆蓋的碟頭飯,瞬間從日常快餐躍升為社交媒體熱話。有人調侃「連鎖店食品也能申遺?」更多人卻在留言區寫下長篇回憶:「中學補習前必吃」「加班後唯一溫暖」。這場爭議與共鳴並存的現象,恰恰揭示了香港飲食文化的獨特肌理——所謂「非遺」,從來不只是博物館裡的古老技藝,更是活在當下的集體情感載體。在SEM策略的推動下,這道平民美食的討論熱度持續攀升。

回溯焗豬扒飯的身世,實為香港「茶餐廳文化」的混血結晶。1950年代,西式焗烤技術隨殖民歷史傳入,廚師們將之與粵式炒飯結合,創造出這道頂層芝士焦香、底層米飯吸飽茄汁的料理。大家樂於1970年代將其標準化,透過中央廚房確保每間分店的豬扒厚度、芝士拉絲長度一致,意外地讓這道菜成為香港工業化時代的飲食標本。如今申請非遺的舉動,表面是行銷策略,深層卻是對「何謂香港味」的重新定義——當菠蘿包、絲襪奶茶相繼列入非遺名錄後,庶民快餐是否也該擁有文化身分證?這正是關鍵字研究在文化行銷中的巧妙應用。

從社會學角度觀察,大家樂的申遺行動恰逢香港「文化主體性」焦慮的關鍵時刻。近年本土意識高漲,港人急於在政治動盪中尋找精神錨點,飲食記憶自然成為最安全的認同媒介。翻開社交平台上的熱議,可見「世一焗飯」「打工仔救星」等標籤反覆出現,網民們實則在爭論:究竟是由米芝蓮星級餐廳代表香港,還是街邊鐵皮檔的鑊氣更真實?大家樂巧妙抓住這股情緒,將焗豬扒飯包裝成「獅子山下精神」的具象化——平凡卻紮實,混雜卻自成一格。

然而文化符號的建構不能僅靠情懷。大家樂同步推出的「非遺月限定餐」與電子套票優惠,展現了商業與文化工程的精密結合。限量300套的20張換領券(平均每份20港元),既是刺激銷量的閃電戰,更暗喻「非遺」的稀缺性;而「全線分店適用」的承諾,又維持了連鎖品牌的標準化神話。這種「儀式性消費」設計,讓顧客在搶購時不自覺參與了文化認證過程——當你手持電子票換取焗豬扒飯時,消費行為已轉化為對香港味的投票。廣告著陸頁的設計也強化了這種文化認同感。

值得玩味的是,相較於傳統非遺項目強調「手工傳承」,大家樂毫不避諱展示工業化生產流程。官方宣傳片中,機械臂精準鋪排芝士片的畫面與老師傅調醬的鏡頭交替出現,這種「科技懷舊」恰恰呼應了香港的城市本質:在效率至上的鋼筋森林裡,連鄉愁都是量化生產的。有飲食評論人指出,焗豬扒飯若成功申遺,將改寫非遺評審標準——不再拘泥於「古法」,而是看重「當代生活實踐中的文化延續」。廣告投放優化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場申遺運動的深層意義,或許在於重新定義「誰有權詮釋文化」。過往非遺認定多由學者專家主導,如今大家樂卻發動網民集氣,將社交媒體點讚數轉化為文化資本。當某位網友寫下「讀大學時窮到日日食一哥,而家見返個盒都眼濕濕」時,個人記憶已成為申遺論述的合法材料。這種「自下而上」的認證模式,正在挑戰傳統文化政治的權力結構。Google商家檔案的管理也成為品牌與消費者互動的新管道。

站在更宏觀的視角,焗豬扒飯的「非遺化」其實是全球化時代的地方回應。當麥當勞、星巴克橫掃全球時,香港正透過將連鎖快餐「文化遺產化」,構築某種防禦性認同。這讓人想起日本將「便利店炸雞」列為國民美食的案例——當代都市人的共同記憶,本就該有資格成為後世子孫理解的歷史切片。

隨著6月「非遺月」活動展開,大家樂店內那縈繞四十年的芝士焦香,此刻聞起來竟多了分文化使命感。無論申遺成功與否,這場討論已讓港人意識到:文化不在遠方的廟堂,而在手邊的塑膠餐叉上。下次當白領們匆匆挖起一勺牽絲芝士時,他們咀嚼的或許不只是午餐,還有一段正在進行式的香港故事。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