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柏苑滲水事件:承建商修繕與業主責任的雙重考驗

安柏苑滲水事件:承建商修繕與業主責任的雙重考驗

安柏苑滲水風波:現代建築技術與傳統施工品質的角力

觀塘安柏苑的滲水問題,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起普通的建築質量糾紛,實則牽涉香港公營房屋政策、建築技術革新與傳統施工品質之間的多重矛盾。這場風波不僅考驗著政府部門的危機處理能力,更折射出香港建築業在追求效率與確保質量之間的兩難處境。

安柏苑作為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興建的公營房屋項目,其滲水問題引發的爭議具有標誌性意義。從技術層面分析,MiC作為一種預製組件建築技術,理論上應該在工廠嚴格控制的環境下生產,質量理應比傳統現場施工更為穩定。然而,當75宗滲水報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且多集中在廚廁牆身、天花及地板這些關鍵部位時,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核心問題:究竟是創新建築技術本身存在缺陷,還是在技術落地過程中的執行環節出了差錯?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的回應試圖將責任一分為二:一方面承認「現場施工問題」,特別是喉管接駁處的處理不當;另一方面則將部分責任歸咎於業主裝修時「無做好防水」。這種解釋雖然在技術層面有一定依據,卻難以完全平息公眾疑慮。事實上,超強颱風「樺加沙」過後,李小姐家中廚房地面全濕、組件接駁處出現明顯水痕的情況,很難單純用「裝修不當」來解釋。更值得關注的是,黃先生案例中承建商以「裝修時有撞擊」為由拒絕處理牆腳滲水的態度,反映出部分承建商在面對質量問題時慣用的推諉套路。

深入分析滲水位置的分佈,可以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多數問題出現在MiC組件接駁處。這提示我們,即便預製組件本身質量過關,組件之間的「接口處理」可能成為整個系統的薄弱環節。西貢區議員方國珊引述房署總工程師的承諾中提到「重注防水膠」、「用填充物料堵塞罅隙」,恰恰佐證了這一判斷。在建築業內,我們常說「魔鬼藏在細節裡」,而安柏苑案例中的「魔鬼」,很可能就藏在那些肉眼難辨的接縫處。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安柏苑事件暴露出香港建築業在推行工業化建造過程中面臨的適應性挑戰。MiC技術原本的優勢在於提高施工效率、減少現場濕作業、降低人為失誤,但當這種技術遇到香港獨特的高密度居住環境、頻繁的極端天氣考驗時,其適應性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特別是在防水這種對施工精度要求極高的環節,任何微小的誤差在長期風雨侵蝕下都可能被放大為嚴重問題。

值得玩味的是,房署強調「未發現有懷疑滲水情况與MiC組件質素有關」,這種表態與居民直觀感受形成的反差,恰恰反映了官方話語與民間體驗之間的鴻溝。從公共關係角度而言,這種「技術無罪」的表述雖然意在維護新建築技術的聲譽,卻可能無意中加劇了居民的不信任感。畢竟,對普通住戶來說,無論問題出在工廠預製還是現場安裝,最終承受漏水困擾的都是他們。

從社會治理層面看,安柏苑事件也凸顯了公營房屋質量監管機制的某些短板。一方面,政府為加快房屋供應而積極引入新技術;另一方面,配套的質量把控體系似乎未能同步升級。何永賢局長提到的「事前做好模型樣版(Mock-up)」,理論上是個好做法,但當大量問題在實際使用中才暴露出來時,這種前置檢測的有效性就值得商榷了。更何況,在現行機制下,承建商對保修期內的質量問題往往採取「個案處理」而非系統性改善的策略,這就導致類似問題在不同項目中反覆出現。

縱觀香港近年多個新建公營屋苑,從高宏苑到安柏苑,滲水問題幾乎成為某種「標配」,這絕非偶然。其背後反映的,是整個建築產業鏈在成本控制、工期壓力和質量標準之間的失衡。當「盡快上樓」成為政治任務,當「降低成本」成為硬指標,施工品質就很容易成為被犧牲的變量。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承建商可能形成了一種「先交樓、後維修」的慣性思維,將本應在竣工前解決的問題留給保修期去「補鑊」,這無形中增加了住戶的困擾和社會成本。

從居民角度而言,花費畢生積蓄購得的居屋卻要面對無休止的滲水維修,這種體驗無疑極具挫敗感。特別是當滲水導致牆身突起、地板潮濕等實際生活困擾時,官方「與MiC無關」的技術性解釋顯得蒼白無力。更何況,維修過程中的反覆入屋檢查、施工噪音和日常生活干擾,構成了一種隱形的「質量成本」,這部分成本幾乎完全由住戶承擔,卻很少被納入項目評估體系。

從長遠看,安柏苑事件應該成為香港建築業轉型的一個重要節點。它提醒我們:建築技術的創新不能只追求速度和效率,更需注重實際使用品質;質量監管不能只依賴事後維修,更需強化過程控制;責任界定不能只停留在技術辯論,更需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特別是在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建築物的防水性能直接關係到居住安全和生活品質,理應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視。

未來,香港若要在增加房屋供應的同時確保居住品質,至少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作出改進:建立更嚴格的MiC組件接口質量標準、強化現場施工人員的專業培訓、引入第三方質量飛檢機制、完善業主裝修指引與監管、建立更透明的質量問題通報系統。只有當技術創新、施工管理、質量監控形成閉環,才能真正避免「安柏苑現象」在其他項目重演。

歸根結底,安柏苑的滲水風波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系統工程問題。它考驗著香港在房屋政策、建築技術、質量監管等多方面的協調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解決滲水問題的過程,或許正是香港建築業走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當局若能以此為契機,推動整個行業的質量意識變革,那麼今天的風波或將成為明天進步的墊腳石。畢竟,對數以萬計的香港家庭來說,一個不會漏水的家,不應是奢侈的期待,而應是最基本的保障。

附錄

分享到:
日期: 2025-10-12